分享到:
6月5日,抵達夏季牧場后,額爾敦朝古拉的妻子敖敦呼將體弱的牛犢送進水草豐美的地方。
6月4日,額爾敦朝古拉的妻子敖敦呼在整理轉場所需要的生活用品。 6月5日是牧民額爾敦朝古拉和妹妹兩家人夏季轉場的日子。在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草原上,額爾敦朝古拉早早地忙碌起來,把家中的50多頭牛趕出棚圈,與妹妹牡丹家的30多頭牛會合。兩家人將遷徙到40多公里外的草場放牧、生活,直到9月再返回家中。 長期以來,牧民會根據草場長勢決定游牧的線路和時間,牧民、牲畜和草原形成天然的依存關系,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鄉(xiāng)鎮(zhèn))至今保留這一傳統(tǒng)。 2014年,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tǒng)被列入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名錄。每年6月,季節(jié)性禁牧期結束,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鄉(xiāng)鎮(zhèn))里至少有上千戶牧民駕駛摩托車、農用卡車,帶上生活用品,趕著數十萬頭只牛羊,轉場遷徙到依河傍水、草木繁茂的100多萬畝集體草場,安營扎寨,牧馬放羊,游牧的隊伍有時綿延數十公里。 這樣的場景在內蒙古其他牧區(qū)已經很難見到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內蒙古先后實施“草畜雙承包制”和草原“雙權一制”,大部分草場承包到戶,多數牧民拉起網圍欄,在自家草場打草、放牧,結束了游牧生活。 額爾敦朝古拉與妹妹牡丹兩家人駕駛著兩輛農用卡車,經過近12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于達到了水草豐美的夏季牧場。牧民們紛紛趕來幫忙搭建蒙古包,安裝太陽能發(fā)電設備。額爾敦朝古拉和家人將在這里度過整個炎熱的夏季。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