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鹽堿荒灘,1/3廢棄鹽田,1/3污染水面。 這樣的地方,能生長什么? 2007年底,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決定共同建設一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蓬勃、社會和諧”的新型城市,最終落子天津濱海新區一處3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 生存尚難,何談宜居?2008年,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開工。10年過去,環境欠賬深重的荒地,長出一座綠色新城。 “生態城要兼顧好先進性、高端化和能復制、可推廣兩個方面,在體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示范。”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的殷殷囑托,堅定著生態城綠色發展的信心,也是對當初那串問號的最好解答。 綠色依靠什么—— 改革攻堅,才能落地生根 車出天津市區40公里,從彩虹大橋駛入生態城,清水綠岸旁、濃濃花蔭間,低密度建筑群錯落有致。“10年前,兩邊只有白茫茫的鹽堿灘。”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李東說。 這是一次無中生有的創造。 鹽堿灘荒無人煙,管委會只能擠在別處租來的招待所辦公。誠招全球專家,一年埋首耕耘,荒灘上誕生了世界第一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綠色建筑100%,綠色出行90%,市政管網普及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小于20%,實施水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22項控制性指標和4項引導性指標,確保既有前瞻性,也有可操作性。 標準和機制,是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的基石;科學加創新,是標準和機制生長的路徑。全國首個綠色發展示范區、全國首個綠色建筑對標試點區、全國建設海綿城市試點片區……中新天津生態城開始大膽闖、勇敢試,為城市生態文明的中國方案率先探路。 “舉個例子,構建水生態與水循環體系是生態城建設的特色與成果,生態城10年前提出加強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實施分質供水,到今天仍不過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介紹,雨水收集后經過綠地凈化,全部進入景觀水體用于景觀補水,僅此一項,生態城每年可節約1500余萬元,對北方缺水城市極具示范意義。 這也是一場硬仗、苦仗、持久仗。 槐柳拂面,蘆葦搖曳,鳥鳴鴨游。靜湖是生態城最大的景觀湖,5月20日,環湖而行的1000多名馬拉松選手可能想不到,這一泓清水,曾是數家化工廠排放的污水庫,惡臭刺鼻,令人卻步。3年時間,1000多個日夜持續用力,污水庫被徹底治理,實現污染底泥、污染廢水全部無害化、減量化與資源化利用。 “清水綠岸得來不易!當年工人施工,得戴防毒面具。別的地兒種樹,挖個坑就行。在這里造綠,得先鋪盲管,再鋪碎石,防止反堿,最后鋪1.5米左右的種植土。種一棵樹,得花三倍功夫。”李東感慨。 改革攻堅,綠色才能落地生根。這片新綠還在延展:到2020年,生態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50%,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5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綠色不只是生態城的名片和亮點,更是無處不在的底色與根脈。 綠色為了什么—— 良好生態,就是民生福祉 淙淙小溪,卵石曲徑,藏著海綿城市的秘密。磚紅色城堡式小區內,商業區、公益區比鄰而居,閱覽室、健身室動靜分離。夏日午后,孩子們在兒童室嬉戲,老人們在托老室安享日間照料。 “我們管這樣的小區叫生態細胞。4個生態細胞組成一個生態社區,500米內就有免費的公共設施,居民步行15分鐘,孩子上學、購物、就醫、娛樂、辦事一站解決。管委會還組織社工去新加坡培訓,學服務學管理,包括如何傾聽。”生態城第三社區社工站站長張永燕說。 一個個和諧有序的細胞社區,綠意盈盈,生機勃勃。“搬來4年從沒得過病,空氣好,心情舒暢,都不舍得出門旅游了!”生態城和暢社區居民郭大娘說。 良好生態就是民生福祉。早起沿12公里生態谷晨跑,周末用廢品兌積分換日用品,城內出行首選免費公交……10年來,大寫的“人”成為生態城建設的核心,人們對綠色的理解也在加深——綠色是自然生態,也是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和社會治理模式。 隨著天津加快推進智能產業建設,智慧融入綠色,生態城繼續豐富著“良好生態”的內涵。 早晨上班,小區門口的智慧公交站連通城市無線網絡熱點,頂部光伏板為公交站亭提供綠色能源,可以邊候車邊為手機充電;下班路上,通過手機遠程控制,讓電飯煲煮上粥、熱水器燒好水……這是生態城的生活場景。得益于智能電網城市綜合工程建設,集約配電、智慧用能惠及生態城5000多戶家庭,并復制推廣到天津242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和全國20多個智能電網示范區,走向產業化、市場化。 作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今天的生態城搭建起統一的通信基礎網絡、公共數據中心、視頻監控平臺,確保城市信息共建共享、綜合應用、精準服務。“良好生態離不開智慧生活。以人民為中心,讓綠色發展統領智能社會,智慧生活點亮綠色發展。”生態城管委會主任單澤峰說。 綠色如何持續—— 產城融合,統籌三大空間 中新天津生態城指標體系中,兩項內容引人注目:“每萬勞動力中R&D(研究與開發)科學家和工程師全時當量不小于50人年”“就業住房平衡指數不小于50%”。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認為,這表明生態城從一開始就注重提高科技投入和勞動力素質,注重本地居民就近就業,著力建設集約高效、科技創新的緊湊型城市。 生態文明是個系統,必須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充分實現產城融合。 “這里生活環境好、創業條件優,我們很滿意!”華慧視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施金佑說。作為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孵化成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華慧視科技的人臉識別閘機,服務第十三屆全運會,大大提高了安防效率。 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以批量轉化大學科技成果為目標,直接與市場、產品、投資和全球化競爭短兵相接,成立3年,成為京津冀協同創新樣板。“為使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生態城今年在人才政策中增加了學歷進修獎勵、未就業配偶生活補貼、子女優先安排入園入學、免費提供高端體檢等新內容。”生態城人社局局長王振華說。 離開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綠色發展就會失去支撐。近年來,中新天津生態城加快產城融合,智能科技、生命健康、大數據等新產業新業態相繼引入,華為、騰訊、京東等領軍企業順利落戶,北航星空眾創空間、黑馬等創新載體在孵企業219家。互聯網+高科技、文化創意和經營配套成為生態城支柱產業,國家動漫園成立5年,版權交易平臺已經聚集起1.2萬項IP資源。 產城深度融合,助推生態城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質量承接首都優質產業資源。目前生態城納稅百萬元以上的企業中,北京企業占70%。2017年,生態城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7%,新增注冊企業1281家,注冊資金366億元,初步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10年過去,一座綠色新城已在荒地上崛起。對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中國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新天津生態城提出,將瞄準集聚經濟、開放經濟、智能經濟,深耕國際合作示范區、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產城融合示范區。 10年之后再出發。當年鹽堿灘上那抹新綠,與枝繁葉茂、佳木成林遙相致敬。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9日 01 版) |
相關閱讀:
- [ 06-19]【十九大筆談】南靖高新園管委會副主任簡福其談新時代財務工作
- [ 06-19]省衛計委舉辦“新時代新作為”專題講座
- [ 06-19]林則徐紀念館舉辦“端午憶先賢 揚帆新時代”系列活動
- [ 06-16]宗教與社會心態暨新時代福建民族宗教工作坊開幕
- [ 06-18]山西抓緊資源型經濟轉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