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記者趙文君)針對拼多多購物平臺上涉嫌銷售侵權假冒商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日發出通知,將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力度,實施全鏈條打擊、落實經營主體責任。 通知說,將打擊包括“傍名牌”在內的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其他商標侵權、相關虛假宣傳和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發現涉嫌重大違法線索,要對生產、銷售等相關環節進行全鏈條調查處理。屬地監管部門應逐一排查,對于情況屬實的應依法從嚴查處,并及時向社會披露。 通知提出,落實經營主體責任。督促網絡交易平臺(網站)經營者履行法定義務,切實維護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各地監管部門應充分發揮媒體監督的作用,及時受理、認真調查處理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加大對相關違法廣告的監測力度,通過各種渠道擴大相關違法線索的來源。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監司1日表示,高度重視媒體反映的拼多多平臺上銷售侵權假冒商品等問題,已經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約談平臺經營者,并要求上海市和其他相關地方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對媒體反映的以及消費者、商標權利人投訴舉報的拼多多平臺上銷售山寨產品、傍名牌等問題,認真開展調查檢查,不管是第三方平臺還是平臺內經營者,只要構成違法,都將依法嚴肅處理。 7月26日,拼多多登陸納斯達克以來,這個“未滿3歲”、同時“擁有3億活躍用戶”的電商平臺,很快就深陷輿情風波,不斷被各種聲音質疑,并刷屏朋友圈。質疑的最大原因是拼多多的假貨、山寨問題,它們儼然一個個病毒,被置于公眾放大鏡下,一傳十,十傳百,由個體問題演變為了群體性問題。杭州的俞先生,就切身體會了拼多多掛牛頭賣雞肉的事情;更多的用戶,則在網上曬著“小米新品”、“創維先鋒”、“vivi”、“康帥傅”等山寨品。對拼多多來說,目前急需解決的是消費者對其的信任危機。那么,這個市值一度逼近300億美元的互聯網企業,到底經歷著怎樣的“假貨”風波?平臺里隨處可見的山寨品又出自哪里? |
相關閱讀:
- [ 03-23]廣州一商家用工業鹽假冒品牌食鹽被判賠112萬元
- [ 04-11]電商假冒專利亂象如何破解 打假應建立長效機制
- [ 05-13]北京警方破獲特大假冒注冊商標案 涉案價值上百萬
- [ 12-02]中國擬規定:用戶侵犯專利權 網絡服務提供者或連帶擔責
- [ 11-02]假冒商品展凸顯德國焦慮 中國也是受害者
- [ 09-18]深圳羅湖警方破獲6500余萬元假冒注冊商標案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