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林中的精靈——秦嶺金絲猴
秦嶺金絲猴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布在陜西省境內秦嶺山區的周至、太白、寧陜、佛坪、洋縣等地。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保護工作有效推進,秦嶺野生金絲猴數量也從1998年禁伐前的3000只左右,增長到目前的5000只左右。

鄱陽湖頻現珍稀鳥種
白鶴在位于鄱陽湖畔的五星農場境內棲息(1月11日攝)。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猶如一塊翡翠“系”在長江之腰,這里是鳥的天堂,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之一。

云南野生動物園為百獸之王洗牙齒
8月9日,位于昆明的云南野生動物園獸醫通過呼吸麻醉的方式,為園中一只一歲的老虎清潔牙。

“過客”變“常客” 為野生動物營造美麗家園
在位于鄱陽湖畔的南昌市象山森林公園,兩只白鷺在守護鳥蛋(4月19日攝)。
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猶如一塊翡翠“系”在長江之腰,這里是鳥的天堂,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之一。

懸崖上的巖石“外科醫生”
8月9日,搶險人員在侯月鐵路柏枝隧道上方懸崖進行碎石作業(無人機拍攝)。
進入汛期后,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月山工務段職工在侯(馬)月(山)鐵路柏枝隧道上方發現巖石脫落險情。為保證鐵路的安全運行,月山工務段隨即組織隊伍進行搶險。由于需要排除的巖石位于山體中部,搶險人員從山頂垂降,對危險巖石進行“外科手術”:大塊巖石用灌注膨脹水泥的方式將其破碎,小塊巖石則使用人力擊碎。

秦漢陶俑首次“跨越時空邂逅”
8月7日,相隔不到百年的秦俑和漢俑“兩兩相望”。當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主辦的“跨越時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與漢景帝陽陵出土陶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展,該展也是首次以秦漢陶俑為主題的原創展。該展覽旨在辨源識流,讓民眾從中感受到秦漢文化的傳承、變化與發展。

探訪扎龍鶴類馴養繁育中心
扎龍鶴類馴養繁育中心位于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區自1979年成立以來,就承擔了丹頂鶴種源繁育、野化馴飛和半散養繁殖、野生珍禽救護等工作。通過多年對丹頂鶴的研究,繁育中心總結出一套“籠養鶴,經野外半散養種群過渡,最終進入野生鶴種群”的有效野化模式。截至7月底,扎龍鶴類馴養繁育中心今年丹頂鶴育雛存活58只。

智能移動拍攝機器人亮相沈陽
8月8日,智能移動拍攝機器人拍攝舞臺表演。
當日,由沈陽廣播電視臺與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智能移動拍攝機器人在沈陽廣播電視臺演播廳亮相。該機器人可進行精準拍攝、人體跟蹤、無軌移動、微距拍攝、高速旋轉拍攝等,實現了拍攝的自動化、智能化、精準化。

江豚躍候鳥飛麋鹿奔——湖南守護“洞庭三寶”呵護“長江之腎”
近年來,湖南自上而下發動省、市、縣、鄉、村五級干部打“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實施“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專項行動”,制定“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環湖利劍”拉網式排查湖區工業企業,對洞庭湖區挖沙、種楊、非法捕撈、侵占湖泊濕地、工農業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染等突出問題進行全面整治,使湖區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自然保護區:江豚的棲息地
這是8月7日無人機拍攝的安慶市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西江遷地保護中心。安徽省安慶市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建立于2017年,范圍包括長江干流安慶市宿松縣葉家灣至安慶市迎江區合興村九組江段和支流皖河七里湖段。在這個區域內相關部門設立了三個核心區、六個緩沖區以及若干實驗區,為保護區內約200頭江豚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