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8年北京市派出第一批36人醫療隊至今,50年來已累計向非洲1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51批援外醫療隊,人員949人次,其中有11人將生命永遠留在了受援國。 在艱苦的條件下,一批批援外醫療隊員迎難而上,不僅救治傷病,還為受援國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結下了深厚友誼,并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迎難而上:“那是一場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 “那是一場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回想起4年前援非的經歷,第24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長、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記憶猶新。 第24批醫療隊的19位北京友誼醫院的專家骨干組建完畢、即將赴幾內亞與第23批醫療隊進行交接,恰是西非地區埃博拉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候,幾內亞更成為其中的重災區,一些國家紛紛從非洲大規模撤離人員。 第24批醫療隊能否按期前往幾內亞?“如果我們不來,上一批醫療隊就不能回去。我們必須有醫療隊員在那里!”王振常說。2014年8月16日,王振常帶領醫療隊的首批10名隊員抵達幾內亞。 “我們培訓了大約1600人,包括政府工作人員。他們接受培訓后觀念發生了改變,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能夠采取更加合適的策略,對幾內亞疫情的控制及今后傳染病的防控都非常有意義。”王振常說。 盡管疫情肆虐,卻不會隔離真情。醫療隊員非常關心幾內亞兒童的成長及教育,在當年六一國際兒童節,醫療隊捐資助學,為當地學校購買了課桌、文具、衣物,并為其建設公共食堂,改善健康衛生條件。 回憶援非的情形,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海感慨地說:“去的時候覺得會很漫長,最擔心的是家人。到真正要離開的時候,覺得好多事情還沒做,有很多東西讓人留戀。” 授人以漁:“中國白求恩”助力重癥醫學 “我們2016年1月抵達時,埃博拉疫情已經基本結束。”第25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長、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王宇回憶說,“協助中幾友好醫院建設重癥醫學科,是這批醫療隊的重點工作之一。” “重癥醫學科對幾內亞來說還是新興學科,從人才儲備上比較薄弱。”第25批醫療隊隊員、北京同仁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王晶說,中幾友好醫院的重癥醫學科一開始只有一名醫生和幾名年齡較大的護士,能開展的救治工作較為基礎。 王晶說,當時唯一的一名醫生戴維(音譯)也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從護士轉行過來,只了解血壓、心率等一些基本知識,甚至對心電圖機的使用都不掌握。 第25批援幾內亞醫療隊為中幾友好醫院的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開展了200余學時的理論培訓和400余學時的操作培訓,在隨隊翻譯的幫助下培訓內容全部制成法語的幻燈片。當地的醫護人員還將幻燈片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大冊子,方便隨時學習翻閱。 “當時我們找男護士當‘模特’,當地醫務人員把心電圖在胸前的多種導聯方式拍了照片,戴維還在本子上畫成了演示圖。我們查房之前,他們都會自己練習,非常好學,看得出他們迫切希望將重癥醫學科建立起來。”王晶說。 在著力提升重癥醫學科建設的同時,王宇還帶領醫療隊為中幾友好醫院完善了十幾項規章制度及醫療流程,使得醫院的管理更加規范高效,從而提升了醫療水平。 “在幾內亞,有真本事并樂于教授給別人,就會受到尊敬。”王宇說,“中國醫療隊在非洲獲得贊譽,就是因為我們在用實際行動改善當地民眾的健康水平。” 患難之交:真摯友誼彌足珍貴 患難之交讓友誼格外珍貴,歷久彌新。援非期間,讓王晶印象深刻的是戴維與她結下了深厚友誼。歸國前,戴維和3名當地護士贈送給王晶一件禮物,讓王晶至今都很感動。 禮物是一件當地傳統木雕,是一位婦女一只手抱著孩子,另一只手托著一個盆。 “戴維說,女性代表慈祥博愛,孩子代表健康,盆里面的水象征著博學,你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知識和對生命的呵護。”王晶說,“這件禮物可能是湊錢買的,因為對他們的收入來說不便宜。我都沒把回國當回事,但他們卻記住了。” “戴維常常問我,以后有沒有機會去中國學習,我告訴他肯定有,因為中國很重視對非洲的援助工作。”王晶說,“結果,戴維真的來了。他來北京學習兩年,現在正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今年上半年我還去看望過他。” 第24批醫療隊援助期間,醫療隊的保潔員、三十多歲的黑人小伙子馬拉(音譯)讓隊員們印象深刻。林海說:“馬拉很勤勞,每天都把院子打掃得一塵不染。”時間久了,馬拉和大家的感情很好,隊員們也用中文親切地喊馬拉一起吃飯。 林海說,馬拉平時穿著很樸素,在醫療隊離開的那天,他特意換上了正裝,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醫療隊的敬意。 |
相關閱讀:
- [ 09-01]《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公布 維護醫療秩序
- [ 08-31]廈漳醫療合作惠民顯成效 群眾獲得感提升
- [ 08-31]福建省衛生計生委關于同意設置福州達拉斯醫療美容門診部的函
- [ 08-30]醫療人工智能遭遇三大發展困境
- [ 08-30]廈門湖里區織密織牢"醫療網" 居民看病日益方便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