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5個國家扶貧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曾贊賞說:“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 貴州,在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必須邁過去的坎。 過去五年決戰扶貧攻堅大踏步前進,貴州脫貧成效顯著。5年來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70.8萬,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26.8%下降到2017年底的7.75%,減貧人數全國最多。 2016年貴州赤水市率先實現脫貧摘帽,2017年桐梓、鳳岡等14個縣(區)也脫貧摘帽。一時間,“脫貧摘帽”成為時下熱詞。 “就我家來說,一年光養羊就有3萬多元(人民幣,下同)的收入。”在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漆坪村村民王洪看來,鳳岡脫貧摘帽實實在在,大伙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目前,漆坪村有養殖場5個,養殖戶300余戶,種植戶42戶,戶均增收1850元。全村烤煙種植1148畝,產值344萬元,養蜂專業合作社2個,養牛400余頭、羊1800余只,蔬菜種植面積180畝。 曾是鳳岡縣貧困村的漆坪村,如今家家脫貧有產業,戶戶增收有保障,養羊、養牛、養蜂和種植核桃、柑橘、紅棗等水果覆蓋了全村。 貴州省扶貧辦副主任張濤介紹,2018年上半年,貴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7元,同比增長9.7%,比中國平均水平高0.9個百分點;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一直高于貴州全省平均水平,增幅名列中國前茅。 成績的取得,在于貴州實施的一系列精準策略。 產業扶貧、易地搬遷、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夏季大比武和秋季攻勢以及“春風行動”攻堅行動,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農村“三變”改革、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于教育精準扶貧、實施“四重醫療保障”、嚴查扶貧領域“兩個責任”落實不力等,形成了可在全國推廣的貴州經驗。 摘掉“貧困帽”,才對得起“烏紗帽”,貴州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重在精準,貴在落實,“干”字當頭。 10月16日,貴州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全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要求把精兵強將調整充實到一線攻堅,把最會打硬仗、最能打勝仗的精銳部隊派上去,真正做到盡銳出戰。 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抓好貴州脫貧攻堅工程,事關全國發展大局。 38個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貴州50個扶貧開發重點縣、7個東部發達城市對口幫扶貴州8個市(州)、36名在職省領導定點聯系幫扶37個貧困縣、精準選派8542名第一書記,43737名駐村干部駐村幫扶,實現對貧困村全覆蓋;4091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4221個貧困村,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資金135.6億元、公益項目資金37.3億元。 同時,持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向貧困地區傾斜力度。2013年以來,貴州累計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修建普通國省道5369公里,總投資669億元。目前,普通國省道二級公路全面連接14個深度貧困縣縣城。 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以就業和增收為核心,以城鎮化安置為主,提倡多元化安置,確保搬遷對象“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國際減貧合作方面,貴州獲得世界銀行貸款3.5億美元、法國開發署貸款1億歐元建設城鄉養老服務體系項目,并成功舉辦全球電子商務減貧大會。 2018年5月,澳門啟動幫扶貴州脫貧攻堅工作,與貴州省政府簽訂了《扶貧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啟動澳門特區對貴州從江縣的扶持工作。 2018年9月9日至16日,由埃塞俄比亞、多米尼加、蘇里南、蒙古、南非等11個國家的27名政府官員,組成的2018年發展中國家完善精準扶貧機制與縮小收入差距官員研修班赴貴州考察學習。 來自多米尼加的Victor blenvenido Ciprlan diaz表示,“這次考察活動讓我深深感到,只有通過政府制定的好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貧困人口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做好減貧。” 研修班學員表示,回去后不但要大力宣傳中國的減貧成效,也會將好的經驗和做法帶回去學習、借鑒和推廣。 貴州扶貧成效只是中國減貧的縮影。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快速發展正惠及億萬民眾,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 |
相關閱讀:
- [ 10-17]全國第五個“扶貧日”義診活動
- [ 10-17]西藏:“扶貧書記”帶貧困村走上致富路
- [ 10-17]廈門海滄區強化造血功能 精準施策解難題產業扶貧奔小康
- [ 10-17]國家扶貧日關注:今年這些脫貧攻堅政策要知道
- [ 10-17]中國電信助力精準扶貧再出實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