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國內涌現出一批航天初創企業,這些企業決心挑戰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和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公司。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0月18日報道,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杰夫·貝索斯和理查德·布蘭森主導著新興的商業航天發射行業。他們競相把衛星和游客送入太空,以成為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其他政府太空計劃成本更低的替代性選擇。 報道稱,但與之前智能手機和人工智能行業的先驅一樣,他們現在面臨一個財力雄厚、可能打亂他們發射計劃的新貴的競爭:中國。中國已放松政府對航天發射行業的壟斷,這正推動國內涌現出一批相關企業,這些企業決心挑戰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和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公司。 根據美國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太空基金會的說法,中國這些初創企業正得到風險投資者和私募股權投資者的資助。這些中國企業還可以依靠與中國強大的載人航天計劃相關的火箭專家的專業知識。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昌武說:“我們確實是一家站在國有航天巨頭肩膀上成長的初創企業。商業火箭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最佳時機莫過于現在。” 根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的數據,2013年至2017年,太空中的衛星數量增加了50%,達到1738顆。中國發射企業可以幫助衛星制造商尋找一條把更多衛星送入軌道的低成本渠道。 報道稱,中國于2014年向私營行業投資開放太空市場,以幫助該國將技術行業的重點從智能手機和電視機轉向尖端半導體、人工智能和可重復使用火箭。中國媒體報道,過去3年,已有60多家中國企業進入商業航天領域。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2016年12月表示,中國希望到2030年成為世界航天強國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設想由私營行業為中國和“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的客戶提供衛星發射服務。吳艷華說,單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把商業發射留給私營企業還能讓政府集中精力開展更受崇敬的探索,例如在本世紀30年代實現“中國航天員”登月。 報道稱,中國領導層并未自行挑選一個受青睞的企業,而是傾向于讓市場選出“全國冠軍”企業。 今年,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西邊約90英里(約合144公里——本網注)處開設了一家工廠,未來每年能生產15枚采用液體推進劑的火箭。 報道稱,今年9月,另一家初創企業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固體燃料火箭將3枚試驗衛星送入太空。 香港奧必滔蓋特韋咨詢公司創始人布萊恩·柯西奧說,中國大多數火箭技術專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他們設計的火箭無法重復使用,也無法搭載較重載荷。相反,這些初創企業至少眼下要依靠研制用于氣象、通信和導航服務的輕型小衛星的公司的需求。 柯西奧說:“我認為沒有任何因素能阻止它們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競爭。我們已經在中國看到,它們能在看上去難以迎頭趕上的行業迎頭趕上。” |
相關閱讀:
- [ 10-16]后空間站時代仍有重大機遇 載人航天如何布局?
- [ 09-29]阿聯酉首位宇航員明年將首飛太空 恰逢世界航天日
- [ 09-29]國家航天發射場開啟民營商業火箭發射先河
- [ 09-28]航天人才張小平離職風波的警示
- [ 09-27]研多型火箭發多類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力推商業航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