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31日電題:呵護40年集體記憶——《大江大河》引發改革開放主題影視創作熱議 “這部電視劇表達了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們不斷探索并試圖改變命運的主題。故事呈現的是改革開放實現偉大覺醒的過程和覺醒后的力量。”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近日在作品研討會上對熱播電視劇《大江大河》的故事情節如數家珍。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黃土高天》《那座城這家人》《大浦東》《外灘鐘聲》等一批改革開放主題影視作品集中播出,特別是12月起上海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同步播出的《大江大河》獲得了高收視率和好口碑,也引發了相關題材影視創作熱議。 “復刻”改革開放的“草根”畫卷 1977年至1978年間,山東青年孔笙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的兩輪考試,可惜沒考上,他讀了夜大,琢磨過做生意,后來從事影視工作。2018年初,當導演孔笙在安徽涇縣開拍《大江大河》時,他最大的愿望是想告訴年輕人,“我們曾經窮過,曾經非常困難過。我們現在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國家各方面飛速發展,這一切都來之不易。” 47集的《大江大河》容納了1978年至1988年的改革開放故事,從小雷家村三名青年的視角出發,呈現“草根”人群的命運傳奇。 “宋運輝、雷東寶、楊巡,這三個人的個體生命體驗,帶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工農商’。這部電視劇沒有直白地寫政策和口號,而是用歷史的格局和眼光,還原細節的真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這樣評價《大江大河》。 在劇中,姐姐宋運萍把家中唯一的上大學名額讓給了弟弟宋運輝;雷東寶帶領小雷家村辦起鄉鎮企業,探索致富之路;做小買賣的楊巡,為了維護信譽燒掉了假冒偽劣商品……《大江大河》的故事細節與宏大的歷史背景環環相扣。《大江大河》制片人侯鴻亮分析,拍攝這部劇是要將真實的改革時代和改革故事“復刻”出來,讓觀眾同“屏”共振,感同身受。 長篇文學創作與影視改編相輔相成 “宋運輝忍無可忍,終于與父親宋季山吵了幾句……外面是赤日炎炎,八月的驕陽曬得地面蒸起騰騰熱浪。”這是《大江大河》的文學原著《大江東去》開頭的一段描寫,在《大江大河》熱播的同時,這部長篇小說受到諸多讀者歡迎。電視劇播出后,小說最新版的付費電子書下載量也明顯攀升。 一段時間來,對傳統的長篇文學作品是否還具有“影視生命力”,行業內有不同看法。特別是網絡文學版權改編熱潮下,傳統文學搬上電視屏幕的少了,多的是一些粗制濫造的“懸浮劇”和“摳像劇”。 “《大江大河》的播出讓人眼前一亮。過去很難有人處理好當代農村題材和城市題材的融合,但這部作品從小說到電視劇,真正做到了城鄉的兼容并蓄。”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等不約而同地強調“文學創作與電視劇制作相輔相成的關系”。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說,這部精耕細作的電視劇集納了文學作品中的精髓,文學化的情感和細節表達,又通過電視劇進一步釋放正能量。“我們期待這一類優秀文學作品的改編和拍攝持續下去。” 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潤物無聲 閻晶明分析,時下流行的現當代題材影視作品,有的未必就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大江大河》熱播的啟示之一在于,那些發生在三四十年前的故事,活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人物,在熒屏上活靈活現,特別能啟迪觀眾牢記歷史、珍惜當下,這種思辨性和啟迪意義,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支撐。 專家認為,在回答“改革開放是什么?”這個問題時,《大江大河》可謂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無論對老一輩觀眾,還是對青少年,這樣的文藝再創作,傳遞出強烈的文化自信。“改革開放是一部代表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正劇。《大江大河》在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的創作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 “新時代的故事,真正能匯聚起中國精神的大江大河。”毛羽說,越來越多的觀眾自發關注改革開放主題的影視創作,這也進一步為電視人增添了責任,要通過電視劇的創作、生產、播出,完成人民大眾賦予電視人的光榮使命。(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黃揚) |
相關閱讀:
- [ 01-01]《大江大河》劇情推進聚焦“誠信” 楊巡引熱議
- [ 12-27]電視劇《大江大河》持續引發熱捧 單日網絡播放量破億次
- [ 12-19]改革開放題材劇《大江大河》熱播 口碑收視率雙高
- [ 12-19]《大江大河》為何如此真實?編劇揭秘幕后故事
- [ 12-17]《大江大河》獲持續好評 編劇寫分集大綱就用了7個月
- [ 12-15]《大江大河》童瑤:演員本來就要為角色服務
- [ 12-13]《大江大河》首播收視登頂,《外灘鐘聲》極力追趕
- [ 12-10]《大江大河》亮相 王凱無懼新角色讓自己“掉粉”
- [ 12-06]《大江大河》創作幕后 必須真實、真誠和準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