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一位參展商在博覽會上展示該公司生產的各類獎牌。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中國馬拉松遭遇“成長煩惱” 從中國人均GDP超5000美元的2011年起,中國馬拉松的發展勢頭開始顯現,并連年快速增長。特別是2014年以來,在中國田徑協會大力貫徹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政策要求,取消馬拉松等賽事審批后,中國的馬拉松賽事更是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截至2018年底已覆蓋超過全國70%的地級市。 高速增長的態勢也給成長中的中國馬拉松帶來一些問題:賽事發展難以滿足跑者日益增長的參賽需求,賽事管理難以跟上跑者幾何式的增長速度,賽事組織者和參與者對馬拉松文化的認知參差不齊……這些問題致使馬拉松賽事“槽點”頻發,使馬拉松這項體育運動,頻頻上升為社會話題,被推到輿論的制高點。 “馬拉松賽事遭遇這些問題,并不意外,也絕非壞事。”王楠表示,這意味著公眾對馬拉松運動的關注和期待已經上升到新的高度。“這樣的關注和期待鞭策著我們,加快完善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的步伐,推動這項運動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王楠認為,2018年已經到了中國馬拉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在新舊階段的歷史交匯期,只有直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國馬拉松才能跑得更快、更遠、更健康。” 馬拉松比任何運動都需要強調規則 馬拉松的意義有很多,傳遞堅韌精神、塑造強健體魄、帶動經濟發展,這些都是公認的觀點。在論壇現場,王楠特別講到了馬拉松對于規則意識的培育。 王楠表示,作為體育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規則意識在體育運動中反復被提及,體育人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同時,也在踐行和傳遞著規則意識。動輒上萬人參加的馬拉松比賽,比任何運動都需要強調規則。一場井然有序的比賽,背后是數以萬計的人對規則的共識。隨著比賽的密集開展,這種規則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組織者、服務者、參賽者甚至是沉浸在比賽氛圍中的市民。 與往年相比,2018年發生在馬拉松賽場上的輿情與爭議,少了情緒宣泄,多了理性探討,特別是圍繞爭議大都能從規則、法律角度去展開對話,尋求解決辦法。 “馬拉松在培養國民規則意識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這項運動在中國的逐漸成熟,它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凸顯。”王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