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9年1月11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再傳捷報,嫦娥四號著陸器、巡視器順利完成互拍成像,標志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
“鵲橋”先行——夢想與星瀚不再遙遠 每一次新的任務都標注著嶄新的中國高度,每一次新的飛行都描繪著壯麗的中國航跡。 2018年5月21日清晨,在嫦娥三號“奔月”4年多之后,中國又做出一個探索月球的大動作——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升空。 “鵲橋”的名字來源于中國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這顆中繼星是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和汗水設計建造的地月信息聯通的“天橋”。 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創舉,中國航天人在地球和月背之間搭起了一座充滿想象力的“鵲橋”。通過這座“橋”,夢想與星瀚不再遙遠,月球背面將終結“不在服務區”的歷史。 圖為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玉兔二號在A點影像圖。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地月L2點是衛星相對于地球和月球基本保持靜止的一個空間點。位于地月連線的延長線上,到月球的平均距離約為6.5萬公里,距地球40多萬公里。 “鵲橋”中繼星主任設計師孫驥說,“鵲橋”雖然不是嫦娥四號任務的主角,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使命就是為月球背面的著陸器和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服務,相當于把一個地面站搬到了天上。 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空探測專家羅伯特·法庫第一次提出通過中繼星實現與月球背面探測器通信的設想,并建議后續的阿波羅任務可以考慮到月球背面去,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實現。如今是中國人把這一想法實現了。 除了為嫦娥四號任務提供中繼服務,“鵲橋”還將開展科學與技術實驗。中繼星上搭載了荷蘭與中國科學家聯合研制的低頻射電探測儀,可“聆聽”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