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在北京前門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再一次走在全國前列,成為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
北京的古建筑與新建筑交相輝映(1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建都的輝煌 1949年2月3日,北平還是寒風凜冽,但大街上一群大學生高舉的橫幅“春天來了”,讓所有人都感到了溫暖。 方幼玲成為解放軍入城儀式歡迎隊伍中一員時才19歲。她回憶,1948年底,北平已經是一片混亂和凄涼,物價瘋漲,糧荒嚴重,商店關門,騷動頻發,垃圾遍地,市民生活陷入絕境。 新華社1948年底報道的一個細節記錄了當時的情景:“若干公務員每天只能吃一頓飯,有的白天辦公,夜間拉洋車。” 中國共產黨在接管北平后,提出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務是全力恢復與發展生產,調動全市人民的積極性。 “當時人民政府首先把老百姓最貼身的、需要解決的事兒管起來。”北京市西城區離休干部鄭宏回憶,新中國成立后,按照組織的分配,他帶領幾十個工人,開展垃圾清理、道路維修、房屋修繕工作。 北平迅速恢復平穩,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北平即將成為新中國首都的喜訊鼓舞了全市人民,人們開展大規模的義務勞動,在很短的時間內清除垃圾20多萬噸,天安門城樓上的鴿子糞就拉了幾卡車。 從市容破敗、物價飛漲、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北平,到如今成長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北京,祖國心臟的巨變,是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縮影。 1955年9月25日,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資的第一座大型百貨商店——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貨大樓開店營業,員工“一抓準”張秉貴成為很多人的偶像,甚至還被稱為“燕京第九景”。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第一家個體飯館——中國美術館正門對面翠花胡同里的悅賓飯店,至今依舊營業。1980年,它的開業吸引了國內外的關注,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此后,個體經濟、民營經濟開始迅速發展。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