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宇航員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了老鼠甲狀腺,這是人類首次在太空打印生物器官。 在太空工作生活并不容易,經常出現物資匱乏情況。依賴地球“補給”制約著人類向深空探索。2014年,美國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了世界首臺太空3D打印機,先后打印出一系列太空專用零部件,揭開了人類“太空制造”“自給自足”的序幕。 一般來說,當國際空間站內缺少某種工具或部件時,宇航員們就得花上數周甚至數月等待地面送來物資補給。有了太空3D打印機,技術人員在地球上設定出物品的制造程序,然后用電子郵件發送至國際空間站,整個過程耗時不到一周,而實際打印時間只有約4小時。 除了時間成本,太空3D打印所節約的運輸成本同樣可觀。空間站、基地或復雜航天器的系統由許多部分組成。盡管在建造時就力求可靠,但仍然面臨著零件損壞、系統升級等問題。如果攜帶大量預制零件進入太空,就會大大增加高昂的發射費用。如采用太空3D打印技術,只需將原材料和輕型打印機帶入太空,從而就地制造所需零部件,最大限度減少發射重量并提高工作效率。未來,當人類能夠從其他星球表面開采原材料時,還能在太空建立“零件工廠”,進一步減輕航天器的發射重量,節約空間。 3D打印技術在太空的操作環境與地球大不相同,技術難度也不一。在地球上,依靠重力,3D打印機擠出的加熱塑料、金屬或其他材料能自然地沉積,一層一層打印出三維物體。而在太空零重力條件下,需要使用以給定速率旋轉的離心機來確保材料沉積到位,或者修改3D打印的過程來使設備平穩運行。不過,原本基于地球的3D打印技術更容易適應有著微重力環境的月球和火星。 3D打印技術的“升空”還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在缺少太空人員甚至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制作、提取、運送、安裝等整個打印過程,都需要借助高度自動化甚至全自動化的機器人來完成系統操作和協調工作。要想實現“太空制造”,機器人自動化技術必不可少,這一技術甚至比在零重力下進行3D打印更復雜,難度系數更高。只有擁有更加智能的機器人,加上外星球“就地取材”技術的突破,人類才有可能通過機器人流水線在太空完成原材料收集、零件裝配,甚至是月球或火星基地建造工作。 3D打印能設計出高精度的復雜幾何模型,其制造過程一度令人嘆為觀止。然而,與傳統制造業相比,材料需特制、量產成本高等限制因素使它看起來似乎有些“華而不實”,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還相去甚遠。不過,在航空航天、軍事、臨床醫學等尖端領域,3D打印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出高度個性化的部件和模型,令高端制造如虎添翼,人們對太空3D打印技術的前景充滿期待。(作者艾拉·阿特金斯為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航天工程學教授,記者尚凱元采訪整理) |
相關閱讀:
- [ 02-19]長期太空生活讓免疫系統保持“高度警戒”
- [ 01-11]加拿大偵測到外太空的神秘電波 訊號現罕見重復
- [ 01-16]俄唯一太空射電望遠鏡失去地面控制
- [ 01-17]白宮:太空將成美國新反導防御報告重點關注領域
- [ 12-14]太空旅行又進一步!維珍銀河宇宙飛船到達太空邊界
- [ 12-13]漂到太空了!宇航員出艙取樣時弄丟一塊封膠樣品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