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于2017年簽署白宮1號太空政策指令,重啟登月計劃,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準備將宇航員送上月球,“隨后將人類送往火星和其他目的地。”特朗普強調,重返月球是登陸火星的前奏。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8日報道,前不久,NASA將美國載人登陸月球和火星的時間修改為2024年和2033年。但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美國“非常不可能”在2033年實現載人登陸火星。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艱難程度不亞于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進行的“阿波羅項目”,美國有可能在2039年甚至2060年左右才能實現載人登陸火星。 預算或政治問題 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4月初曾宣稱,希望在2033年將宇航員送上火星。 NASA此前曾專門委托美國科技領域權威智庫——科技政策研究所(STPI)就美國2033年載人登陸火星開展研究,最終形成《2033年載人火星探測任務評估報告》并提交美國國會參考。 該報告認為,按照NASA制定的任務路線圖——先依靠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和“獵戶座”飛船建立月球軌道空間站(Gateway),再通過深空轉運飛船將宇航員由月球空間送往火星——即使沒有經費限制,也無法在2033年開展載人火星探測任務。 無獨有偶,對于NASA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NASA所屬約翰遜航天中心未來太空棲息地開發實驗室的負責人羅伯特·霍華德也表示悲觀。 他說,美國載人登陸火星面臨的最大障礙并非技術或科學上的,而更多的是預算和政治意愿問題。 他說:“許多人希望我們再有一個‘阿波羅’時刻,讓現在的總統像肯尼迪總統一樣站起來說,我們必須這樣做,整個國家都會因此而團結在一起。但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2037年前登陸火星都是一件幸事。” 霍華德說,如果悲觀一點,并假設政治上總是左右搖擺,猶豫不決,那么,“美國載人登陸火星可能會推遲到21世紀60年代”。 一系列“攔路虎” 研究人員指出,載人登陸火星面臨一系列挑戰。從設計、制造、測試火箭和宇宙飛船,到學習生菜的最佳種植方法等,所有基礎工作都有待完成。 此外,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遙遠,任何往返火星的航天任務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單到達火星就需要6個月;而到達月球僅需3天。而且,只有當火星與地球位于太陽的同一側時,才能發射火星探測器,進行火星往返。這種情況大約每26個月發生一次,因此,2031年、2033年、2035、2037年……是載人登陸火星的最佳時機。 另外,NASA國際空間站首席科學家朱莉·羅賓遜說,一個關鍵任務是找到方法防止宇航員長期暴露在太陽和宇宙輻射下。 她補充說:“第二個關鍵任務是我們的食物系統,目前工廠食物的包裝、便攜性等都差強人意,無法帶到火星。” 接下來是處理醫療緊急情況的問題,宇航員需要能夠在發生事故時自己處理。NASA行星科學家詹妮弗·赫爾德曼補充說:“我認為,這件事非常重要。” 當然,宇航員的裝備也是個大問題。執行“阿波羅任務”的宇航員的主要抱怨之一就是他們的手套:手套膨脹得太厲害,使他們做事很不方便。 據悉,NASA宇航員仍在使用幾十年前的老式太空服。批評人士稱,這種太空服非常笨重,宇航員很難“鉆進去”。NASA正在開發新的太空服,這是40年來的首次,這套太空服被稱為“xEMU”。但它可能還需要多年,才能在國際空間站亮相。 此外,火星上的灰塵將比月球上的灰塵更麻煩。“阿波羅”宇航員曾將大量月球塵埃帶回地球,因此要在火星上度過數月,將火星灰塵排除在棲息艙之外至關重要。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利用火星資源提取人類生活所必需的水、氧氣和燃料的技術尚不存在,這些技術必須在本世紀20年代之前在月球上進行測試。 最后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一群人如何應對兩年完全與世隔絕生活的心理壓力? 執行火星任務的宇航員不可能與休斯頓任務控制中心實時通信,因為行星之間的單向無線電通信需要4—24分鐘。NASA計劃未來幾年內在國際空間站上測試延遲通信技術。 此外,還必須開發人工智能協助和指導宇航員。 STPI的巴瓦亞·拉爾表示:“美國實現載人登火星,不僅跟預算有關,也跟組織能力有關,NASA可以同時做多少事情呢?” 在拉爾看來,更現實的時間是2039年。 (科技日報北京5月21日電) |
相關閱讀:
- [ 05-03]美“洞察”號抓拍火星日出日落最新照片
- [ 04-25]科普:人類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意味著什么
- [ 04-25]“洞察”號首次捕獲火星地震“聲音”
- [ 04-24]美國權威智庫研究表明 2033年載人登陸火星不可行
- [ 02-14]再見!“機遇號”:15年傳奇落幕 曾在火星上發現水
- [ 11-27]登陸火星!托“洞察”號的福,26萬中國人免費“游太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