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5歲高齡,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華誕之時,他又一次挺直脊梁,向祖國和人民致以崇高軍禮。
張富清和老伴在家吃晚飯(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程敏 攝 在卯洞公社時,他們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廟里,一大一小兩間,20多平方米,三張床擠了兩個大人、4個小孩。一家人除了幾個木頭做的盒子和幾床棉被外,什么家當也沒有。 “他家的窗戶很小、又高,屋里不通風,光線暗淡。他那時候分管機關,完全有條件給自己安排好一點。”董香彩回憶:“張富清的大女兒患有腦膜炎,因當年未能及時救治留下后遺癥,這么多年來看病花錢,他從來不找組織特殊照顧。” “不能給組織添麻煩。”這是張富清給全家立下的規矩。 上世紀60年代,國家正是困難時期,全面精簡人員。擔任三胡區副區長的張富清動員妻子從供銷社“下崗”。 孫玉蘭不服氣:“我又沒差款,又沒違規,憑什么要我下來?” “你不下來我怎么搞工作?”一向溫和的張富清臉一板:“這是國家政策,首先要從我自己腦殼開刀,你先下來,我才可以動員別個。” 孫玉蘭下崗后,只能去縫紉社幫工,一件小衣服賺個幾分錢。手藝熟練了,就開始做便衣,一件衣服幾角錢,上面要盤好幾個布扣。 回家做完功課,孩子們都要幫媽媽盤布扣。到了后來,兩個兒子穿針引線的功夫都毫不含糊。 有人替孫玉蘭不平:他讓你下來,你就下來,不和他吵? “這個事情不是吵架的事情,他給你講,這是政策問題,他把道理說明白,就不吵。” 那些年,張富清每月的工資,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除了患病的大女兒,其他三個孩子下了學就去揀煤塊、拾柴火、背石頭、打辣椒。 “衣服總是補了又補,腳上的解放鞋被腳趾頂破,就用草裹住捆在腳面上。”小兒子張健全記憶猶新。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