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韓貿易摩擦升級。8月2日,日本政府決定把韓國從可享受貿易便利的“白色清單”中除名,28日開始施行。作為反制,韓國政府當天表示,也將把日本移出本國的貿易“白色清單”,并將加速向世界貿易組織起訴日方出口管制。一名韓國外交部前官員表示,韓日關系眼下的“最低點”與先前的“最低點”有“質的不同”,韓日伙伴關系“已經脫軌”。 昔日伙伴為何“拔刀”相向?貿易摩擦背后有哪些矛盾癥結?日韓關系將走向何方? 安保還是“報復”? 日韓貿易摩擦直指歷史積怨 日本貿易“白色清單”,包括美英德在內的27個國家。這些國家被日本政府視為安全層面友好國家,從日本企業進口可能軍民兩用的物品和技術時,獲得出口審批便利待遇。 2004年,韓國被列入日本貿易“白色清單”,是唯一“上榜”的亞洲國家。但近日,韓國也將成為第一個遭日本除名的國家。日方這一舉動或將影響韓國超過1000種商品的進口,涉及汽車、手機、石化等多個關鍵行業。 7月初,日本政府宣布對3種出口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這3種半導體材料是智能手機、芯片等產品的重要原材料。韓國電子產業在相關材料方面嚴重依賴日本進口,短期內難以找到可替代貨源。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鄭繼永認為,此舉可謂對韓國的“精準打擊”。 引發貿易制裁背后的原因,直指兩國歷史積怨問題。韓國總統文在寅認定日方舉措出于政治意圖,為報復韓國法院判處日本企業賠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強征的韓國勞工。在8月2日下午召開的緊急國務會議上,文在寅以嚴厲措辭警告日方“一切后果自負”。 日方否認“報復”,稱收緊對韓出口是擔憂國家安全,優化出口管控。日本首相安倍晉三7月初公開對媒體表示,韓國在強征勞工和慰安婦兩大歷史問題上“未能信守承諾”,韓國已成為日本“不可信任的國家”。 多重矛盾疊加 日韓關系呈現“最糟糕”局面 自去年起,歷史問題的“烏云”一直籠罩日韓兩國。美國《華盛頓郵報》評論稱,日韓關系正呈現50年來最糟糕的局面。 勞工案問題。1910年至1945年,日本在朝鮮半島施行殖民統治,強征大批勞工做苦力。去年以來,韓國最高法院數次裁決日本公司賠償韓國強迫勞動的受害者案件。日方堅持拒絕賠償,抗議稱所有殖民時代的賠償問題都已在1965年《日韓請求權協定》中得到解決。為此,韓國扣押了日本相關企業在韓資產。 慰安婦問題。2015年韓日簽署了《韓日慰安婦協議》,由日本政府財團提供資金,支援日軍“慰安婦”受害者,開展恢復“慰安婦”受害者名譽和尊嚴及心理輔導的工作。2018年,韓國政府解散了根據這一協議設立的“慰安婦”基金會,呼吁日方以真誠態度對待“慰安婦”事宜,恢復受害者的“名譽和尊嚴”。日本政府對此嚴重不滿。 “火控雷達照射”事件。去年12月,韓國“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執行海上搜救任務,日方指認韓方軍艦的火控雷達“多次鎖定”日本海上自衛隊一架P-1型偵察機,相當于“實施打擊前預備步驟”。韓方對此予以否認,雙方說法不一。 多重矛盾疊加,韓國民間“反日”風潮愈演愈烈。日韓地方航線陸續停飛、兩國交流活動接連取消、民眾自發抵制日貨。7月19日,一名78歲韓國男子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即將啟用的新館門口自焚身亡。自焚男子的岳父曾遭日企強征,首爾警方懷疑,那名男子不滿日方管制對韓出口,因而制造這一事件。 貿易制裁沒有贏家 日韓關系短期內或難轉圜 日本對韓貿易制裁精準打擊,直擊要害,但從長遠來看,貿易制裁同樣會反作用于日本。《日本經濟新聞》稱,限制對韓出口半導體原材料可能會引起“脫離日本”行動,三星等在全球擴大供應網的大企業可能在中長期內尋找替代采購對象。 日韓貿易摩擦“戰火”持續延燒難免波及到其他地區。韓國專家表示,如果韓國企業因為材料進口受限導致生產受阻,將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韓國政府消息人士也稱,日本的出口限制可能打擊全球科技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呂耀東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日韓長久以來的爭議,就要面對歷史問題,而歷史矛盾極難化解。美國智庫人士認為,2019年適逢朝鮮半島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100周年,本輪日韓角力恐難很快收場。 短期內,韓日雙方都不會輕易讓步,雙方爭端難以降溫,但大概率關系不會進入死結。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劉江永認為, 2020年日本將迎來東京奧運會,日本更希望奧運會在祥和的氛圍中舉行,韓日進行對話協商的修復方式會更有可能。 (編輯:李雪梅 文字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環球》雜志) |
相關閱讀:
- [ 08-05]舊恨又添新仇!日韓貿易對抗或重新定義兩國雙邊關系
- [ 08-04]日韓對立愈演愈烈 美國“和事佬”難當
- [ 08-01]對立或加深?日韓外長就出口管制舉行會談未達共識
- [ 08-01]美勸日韓勿就貿易爭端加碼 蓬佩奧欲會見日韓外長
- [ 07-31]美國斡旋能否緩和日韓關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