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8月11日,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一名參觀者在三軍會師紀念館觀看展出的關于“紅軍粉”的油畫。
新華社銀川8月11日電 題:一根粉條里的初心 新華社記者荀偉、王若辰、何晨陽 8月11日,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村民把已經晾曬好的“紅軍粉”取下裝運。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一根普通的粉條,在不少人吃火鍋、酸辣粉時可能才會被注意到。但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有一種用馬鈴薯淀粉制成的粉條卻意義不同,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之為“紅粉”或“紅軍粉”。 西吉縣位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這里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氣候溫涼,適宜馬鈴薯生長,馬鈴薯一度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口糧。 白色粉條被稱為“紅粉”的背后,有一段“仁義之師”與當地群眾鮮為人知的故事。 事情得從80多年前說起。 據西吉縣委宣傳部提供的材料顯示,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作為長征途中第一支進入西吉縣的紅軍隊伍,駐扎在這片回族聚居區,因紅軍充分尊重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被群眾稱為“仁義之師”。 |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