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換臉、變色…共享單車迎來換車潮。舊車囤積賤賣、出路在哪兒? 據中國之聲報道:從2016年起,在資本催促下,各色共享單車遍布大街小巷,赤橙黃綠青藍紫,尤其在景區、地鐵站等人員集中地區,車比人多,呈泛濫之勢。北京自行車電動車協會曾有個統計,2017年,近20個品牌在全國投放了約2000萬輛單車。為此,當年各大城市開始管控,禁止再投放新車。與此同時,車輛損毀開始加劇,“共享單車”墳場一再成為輿論熱詞。 我們再把目光從三年前拉回到現在。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最近在各大城市,各色新車又卷土重來。只不過,從之前ofo與摩拜的“黃橙”之爭,變成了滴滴青桔單車、美團單車、哈羅單車的“青黃藍”之爭。其中,在ofo陷入債務危機后,曾經到處都是的小黃車迅速消失;摩拜被美團收購之后,橙色的單車也正在被替換成深黃色的美團單車。 那么,這些新車從何而來,投放是否合規?誰又在為已經消失、正在消失、未來將要消失的共享單車“買單”? 各色新車卷土重來,投放標準為何? 在北京太陽宮愛琴海購物中心后方的空置土地上,停放著數以百計的廢棄共享單車,記者發現,摩拜、ofo、青桔、哈啰……各種品牌的共享單車雜亂無序地堆放在空地的雜草中,形成了一座座小的“山丘”,有些單車的車把、座椅已經在壓力的作用下扭曲變形。 當中國之聲記者試圖進入內部了解情況時,遭到了保安的拒絕,對方表示,院子里的共享單車是按照有關規定堆放在此,一位在附近停車場工作的收費員談到,停放在這里的共享單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每天都會有卡車過來拉走一部分。 “因為現在就是單車比較多,它就是有壞的,這個單車每天都有人來收,就是我看見每天都會有大車會來收的,從這拉走再拉到別的地方去。” 大量單車廢棄的同時,還有不少新的單車入局,美團單車和青桔單車開始出現在各大城市街頭,舊的沒去,新的怎么又來了?面對質疑,負責運營小藍單車和青桔單車的滴滴出行表示,他們只是將原有的車輛進行的置換,對舊車進行報廢處理: 由于長期服役,許多小藍單車已接近生命周期。為了用戶的安全及體驗,我們做出置換決定。這批車首先是從路面回倉、其次是分級,達到報廢標準的會走標準報廢流程,無害化環保處理,達不到報廢標準的進行封存處理。經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正式批復,我們決定將北京市總量為25萬輛的小藍單車按照2:1的比例置換成青桔單車。首批將回收市面運營的15萬輛小藍單車,投放7.5萬輛全新青桔單車。 被美團收購的摩拜單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將原有的摩拜單車置換成新的美團單車,是在執行對共享單車控量減量要求的前提下,對精細化運維和停車秩序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置換回收的車輛,實現100%回收,可以使用的零件翻新復用,不能使用的單車將從中回收鋁和鐵,部分回收的廢舊輪胎還成為了小學塑膠運動場的原材料。 二次利用無法收回成本 用戶為激進推廣買單 除了仍在健康運轉的企業,陷入債務危機的ofo以及其他早已倒閉的共享單車企業并沒有相應的回收規劃。根據央視采訪,這些原本造價上百元、無人認領的單車,如今的最便宜的回收價格卻只有十幾塊: “都已經爛透了,報廢,滿大街爛透的車怎么處理?有的賣,有的拆、熔,最便宜的時候15塊一輛那屬于賣破爛。” 上海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郭建榮認為,無論是造價300元的小黃車在市場上被15元賤賣、回收,還是其他企業有序地聯絡回收廠做二次利用,都遠遠不能收回當初的造車成本,共享單車至今仍未找到盈利模式,車輛的損耗卻節節攀升,相當于所有用戶都在為當年單車企業激進的推廣行為買單: “一個是他們公司自己回收了,還有一個是被政府收繳了,收繳后也不認領就當廢銅爛鐵在那里。有的政府收繳,你還要繳納幾十塊的運輸費,這公司根本不可能去付這筆費用,車也不要了。共享單車的買單,到最后都是老百姓在買單啊。” 截至8月底,小黃車ofo最新排隊退押金的人數已經達到1600萬,如果按照每人押金199元來計算,ofo占用了31億元的用戶押金,按照早前媒體披露的日均退款3500人計算,隊尾的用戶將等待約4608天,也就是12年半,才能拿回押金。 央廣記者:任夢巖、孫永、賈立梁 |
相關閱讀:
- [ 08-08]把單車運輸到最需要的地方 夜幕下的京城共享單車運維員
- [ 07-25]共享單車再迎漲價潮?分析稱旺季漲價屬正常情況
- [ 07-17]武漢:調減18.5萬輛共享單車助推市場提質增效
- [ 07-09]“花式”占車位出現新版本 共享單車電單車成“霸位”工具
- [ 06-08]漲價了,共享單車你還騎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