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變革“步履不?!保己说摹坝哺芨堋币廊淮嬖?,如何量化評審是難題 【焦點關注】高校打破崗位聘用“終身制”后 教師期待建立多元化及更細化的職稱評價標準 今天是我國第35個教師節。從1985年開始,9月10日被確定為教師節。為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1986年,國家便開始了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這些年,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尤其是在崗位聘用打破“終身制”的高校。 對高校教師來說,做研究、寫論文、出成果是他們工作的“日?!保@些通常直接影響他們的職稱晉升。文章、項目的數量、質量是否達標,輕則影響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工資收入,重則可能讓教師在聘期后離職或轉崗。因此,任何關于職稱評審的“風吹草動”,都牽動著高校教師群體的心。 記者了解到,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已經直接下放至高校,高??勺灾鹘M織職稱評審、按崗聘用。這讓學術評價中廣為詬病的“重量輕質”悄然發生變化,但同時不少教師期待建立多元化及更細化的職稱評價標準,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量化的“硬杠杠” 9年前,劉明博士畢業后進入北京一所211高校任職。當年博士畢業進學校,職稱直接聘為中級,即講師。如今,9年過去了,盡管他講授的基礎課很受學生歡迎,但由于論文數量不夠,劉明還沒能評上副教授。 對高校教師而言,只有做研究、發論文、出成果,才能在講師、副教授、教授的“職稱進階路”上走得順利。年過40歲的劉明說,為了達標,自己必須努力往前“奔”。“職稱評定是大事,關系著收入、待遇以及對個人的工作評價等諸多方面?!?/p> 近年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備受關注。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將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 劉明介紹,他所在學校對教師評職稱設置了“硬杠杠”,包括論文數量、課題數量以及指導本科生競賽獲獎等,“都有量化的規定”。 記者梳理發現,基于“校評”制度,不同高校對職稱評審設置了不盡相同的標準,但論文、科研項目、學術專著、科研經費等均為比較普遍的評價指標。 “學校規定,評副教授需要在SCI(科學引文數據庫)或EI(工程索引)上以第一作者名義發表6篇以上論文,且第一完成單位為本校;獲得的科研經費需達到學院副教授平均水平;有半年以上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授課課時達到一定數量,等等?!北本┠掣咝@砉た平處熽惿勖鹘榻B道。 評不上“非升即走” “明年還評不上副教授,我就要丟工作了。”談到評職稱,張運很無奈。2014年,她以博士后身份,應聘到北京某大學任講師。 雖在入職后不久就達到評聘副教授的“硬杠杠”,但因職稱指標不足,張運未能評上。再次參評時,由于部分論文和項目“過期作廢”,她喪失了評聘機會,“此前,學院已經有教師因為考核不合格‘被’離職了。我得抓緊出成果,不然就會重蹈覆轍?!?/p> 高校教師崗位聘用正告別“終身制”,用人“能上也能下”。以北京為例,2019年初出臺的《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聘任管理辦法》規定,崗位聘任實行聘期制,期滿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學校和教師按崗位需要、本人自愿的原則,辦理續聘手續;考核不合格的,可低聘崗位等級直至解除聘用。 “40歲了還沒評上副高,從年輕人熬成了中年人,還得繼續圍著職稱評審‘指揮棒’轉,壓力太大了?!眲⒚髡f,囿于論文數量等尚未達標,他的“晉升路”還面臨著諸多關卡。 記者了解到,相比于理工科,人文社科領域的高校教師更難拿到項目,在職稱評審上障礙重重。很多講授基礎課的教師表示,平時教學工作繁重,加之學科沒有太多前沿研究領域,因此出成果難上加難。 由于“非升即走”,不少年輕教師面臨考核,“亞歷山大”,很多副教授則苦于多年評不上正高職稱。一位理工科副教授有些發愁,感覺職業生涯“一眼望到了頭”?!霸趺磁Χ忌喜蝗?,想放棄做研究了,但這樣更容易形成惡性循環?!?/p> 亟待建立更細化的評審標準 9月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胡文忠表示,評價標準是教師職稱評價的核心問題,要聚焦于教書育人的專業性、實踐性、長期性,堅持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 近年來,學術評價中廣為詬病的“重量輕質”現象在發生變化,“代表作”制度正在完善。在網上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時,陳邵明注意到,代表性論著一項只能填報5個,“這就意味著評審時主要還是看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單純疊加論文數量是沒有意義的?!?/p>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早已破冰。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百余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逐步打破過去“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價導向。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以師生評價和課堂質量專家評價兩項新指標,對“教學專長型”教授進行評審,任教33年的蔣華松晉升教授。 但同時,這件事也因“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引發關注。對此,校方稱不能片面理解。南京林業大學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介紹,只有公共課和基礎課的老師,可以不用考核論文就參加“教學專長型”職稱的評選,“不是說沒發表論文的老師都也可參評,也不是說參評了就能評上?!毙7奖硎荆u審新標準的量化是難題,將不斷調整、完善具體的評審標準。 有高校教師指出,雖然目前職稱評審“重科研、重成果、輕教學”的標準不甚合理,但是改革后,需要拿出一套科學且行之有效的評價標準,否則職稱評審可能會陷入另一個“標準泛化,偏重人情”的泥沼。 采訪中,不少高校教師認為,高校教師作為大學生的“引路人”,科研與教學不可偏廢。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亟待建立更加細化的標準,構建更加科學公正合理的考評體系。(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本報記者 趙琛 |
相關閱讀:
- [ 09-03]人社部:教師職稱改革評價標準實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
- [ 08-13]教得好沒論文也能評教授了!多地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在改革
- [ 04-09]名額少、門檻高 中小學教師職稱晉升常年“擁堵”
- [ 11-13]教育部:對教師職稱評審中爭議較大高校進行整改
- [ 09-11]中小學教師可評選正高職稱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下放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