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策劃: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面臨“提質”挑戰
2013-03-06 07:13? 肖媛媛?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中新網3月6日電 (肖媛媛)醫療、養老是當前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看病難看病貴、醫藥改革、養老金雙軌制、延長退休時間等話題頻頻引發熱議,折射出民眾的殷切期待。中國民生改善已顯現出明顯成效,但如何由量變轉化成質變——徹底地實現全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美好愿景?尚有待制度解答。 醫療養老保障網織就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漸實現 2012年,中國構建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13億、占中國人口總數95%的民眾享受到了基本醫療保障,“病有所醫”正在成為現實。此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三大養老保險為中國百姓織就的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網也讓“幾千年來億萬群眾‘老有所養’的夢想首次在制度上得到了實現。” 中國新一輪醫改歷時3年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基層全覆蓋,取消了以藥補醫機制;公立醫院改革也進入了全面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階段。“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得到了初步緩解。擴大大病保險范圍、實施一般診療費、探索先看病后付費模式……多項舉措的出臺,不斷填補保障空白、解決保障難題。 國家統計局民調顯示,逾八成居民家庭認為,近年來看病就醫方便程度得到改善,個人看病報銷比例提高。 張鵬的岳父是山東魚臺縣的一個農民,2012年11月因腦出血住院1個來月。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即時結報”,出院時他只向醫院交納了不到一半的費用。新農合讓原本看不起病、不輕易就醫的農民“敢看病”,成為中國醫改深化成效的一大縮影。 近年來,政府在保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更多包含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正“在路上”:如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對養老雙軌制進行頂層設計等……百姓的民生訴求也全面升級,從追求溫飽向更高層、多元化訴求發展。專家指出,政府僅在保民生底線上做的工作還不夠。 日前,有媒體報道“先看病后付費制度將全面推行”引發熱切關注,雖然這一消息隨即遭衛生部否認,但卻獲得了絕大多數網友的支持響應。這則“最美誤讀”正反映出當前民眾對醫改的更為深入的美好期待。 公平配置醫療資源、完善的醫保及醫療環境和水平、更多的醫療投入,是網友對當前中國的就醫環境最為期待的改變。而如何更好地解2億人口養老之憂,縮小城鄉差距,統籌農村、失獨家庭等群體的養老問題,則是國人對破解“中國式養老”的憧憬。中國民生改善所取得的現實成果與民眾感受和期待尚有不小差距,想要真正徹底地實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既需要制度發力,也需要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協力。 |
相關閱讀:
- [ 03-06]人大代表吁北京盡快出臺居住證制度 實現公平對待
- [ 03-06]汪洋:破解利益格局難度大 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肉
- [ 03-05]兩會訪談:人大代表“曬”黑心食物
- [ 03-05]城鎮化要“化”去返鄉農民工的隱憂
- [ 03-05]政府工作報告十大數字凸顯中國發展走向
- [ 03-05]中國國防科技基礎研究前沿探索投入僅為美1/40
- [ 03-05]人大代表呼吁立法向網店征稅
- [ 03-05]人大代表簡勤呼吁讓1億部廢棄手機變"廢"為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