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壇表現:剛柔相濟 “適當時候”能加分 近些年,傅瑩、華春瑩、范麗青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同樣也被境內外輿論認為是中國女性參政的優秀代表,并獲得廣泛好評。 傅瑩,是新中國首位少數民族蒙古族女副外長,也是繼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國第二位女性副外長。在媒體眼中,一頭花白頭發,從不染發。說話時喜歡打比喻,講事實,娓娓而談,沒有官腔。在出任駐英大使期間,為扭轉不利的輿論氛圍,化解外界對中國的錯誤解讀,傅瑩四處奔走,并親自在英刊撰文,成功實施危機公關。 今年兩會,傅瑩也迎來一個新角色——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她在人大的“首秀”贏得了廣泛贊譽。有評價稱,身為第一個人大女發言人,傅瑩聲音柔軟、娓娓訴說宛如話家常,連撥個頭發,四面八方的快門聲宛如暴雨來襲。還有媒體認為,傅瑩以“講故事”的方式傳播中國,她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超越了外界對中國政治官員原本刻板生硬的想象。 2007年11月14日,作為首位國臺辦女發言人,范麗青一登場,便吸引臺灣媒體的目光。范麗青在轉到國臺辦任職之前,長期從事對臺新聞報道。在媒體眼中,范麗青言談風趣幽默,不但新聞報道經驗豐富,對于臺灣局勢也相當了解。 有臺媒曾點評稱,這位新聞官正借由流利的閩南語和女性特質,以溫和柔性的形象,拉近與臺灣媒體、民眾的距離。 華春瑩是外交部發言人制度建立以來的第27位發言人、也是第5位女發言人。她是70后,但已從事外交工作20年,有著豐富外交經驗和良好溝通能力。 2012年11月19日,新任發言人華春瑩首次主持例行記者會。境外記者們沒有“憐香惜玉”,拋出了一個個頗具“挑戰性”的敏感問題,華春瑩機敏自如、開放坦誠、不避難點的現場表現獲得了外界的首肯。 在中國主權和國家利益受到挑釁和侵犯時,這幾位發言人都表現出了女性少有的強硬,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認為,在中國國家實力不斷提升、外交挑戰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女性發言人的存在往往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帶來剛柔相濟的效果,在國際上給中國掙分。 |
相關閱讀:
- [ 03-07]兩會上的鏗鏘玫瑰
- [ 03-07]兩會新華時評:讓老百姓得到更大實惠
- [ 03-07]兩會策劃:制度構筑權力之“籠” 反腐多課題待解
- [ 03-07]90位政協委員倡議撤掉兩會會場煙灰缸
- [ 03-07]分析稱打造節約型政府不應止于少喝茅臺
- [ 03-06]兩會權威解讀:2013,細讀萬億“民生大賬”
- [ 03-06]兩會快訊: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應邀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
- [ 03-06]兩會觀察:民企持續困難,期待新的“春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