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3月8日電 (程濤) 從人大代表到政協委員,從新聞發言人到省部級官員……近年來,一批優秀的女性官員在工作中表現突出,頻頻受到民眾和媒體的廣泛贊譽。女性參政議政漸成中國政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月4日,剛滿60歲的傅瑩正式亮相全國人大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她是全國人大設立發言人制度以來的第七位發言人,但媒體更愿意將她描述為人大會議的第一位女發言人。
多年來,盡管中央不斷提出加強女性參政議政,但在中國,從政的女性仍處于稀缺狀態。如今,這一狀況正在逐漸改變,全國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數量不斷增加,但就占13億人“半邊天”的中國女性而言,整體參政議政的空間仍待增加。
參政現狀:數量緩增 未來仍有空間
作為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女性參政”早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女人以柔見長,相對于政壇上剛氣十足的男政治家,女性關愛和親和的特質能讓她在參政議政時獲得更多資本。”一位婦聯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曾反復強調女性參政的優勢。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起,全國人大女性代表的比例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在1977年達到21%。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女代表有699名,占代表總數的23.4%;比十一屆增加了62人,提高了2.07個百分點。
盡管女性代表比例不斷增加,女性參政的優勢也逐漸凸顯,但有報告顯示,1997年至2011年間,中國女性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比例,與其他國家女性在議會中的位置相比,還是有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是因世界各國議會中的女性比例逐年上升,中國則提高不大。
對此,有分析稱,中國的政治文化影響是造成女性參政比例較低的原因,在現實中,“女強人”角色受到男權主義社會的本能排斥,而一些中國官場亞文化,如喝酒等,也使女性很難融入。
?
政壇表現:剛柔相濟 “適當時候”能加分
近些年,傅瑩、華春瑩、范麗青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同樣也被境內外輿論認為是中國女性參政的優秀代表,并獲得廣泛好評。
傅瑩,是新中國首位少數民族蒙古族女副外長,也是繼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國第二位女性副外長。在媒體眼中,一頭花白頭發,從不染發。說話時喜歡打比喻,講事實,娓娓而談,沒有官腔。在出任駐英大使期間,為扭轉不利的輿論氛圍,化解外界對中國的錯誤解讀,傅瑩四處奔走,并親自在英刊撰文,成功實施危機公關。
今年兩會,傅瑩也迎來一個新角色——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她在人大的“首秀”贏得了廣泛贊譽。有評價稱,身為第一個人大女發言人,傅瑩聲音柔軟、娓娓訴說宛如話家常,連撥個頭發,四面八方的快門聲宛如暴雨來襲。還有媒體認為,傅瑩以“講故事”的方式傳播中國,她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超越了外界對中國政治官員原本刻板生硬的想象。
2007年11月14日,作為首位國臺辦女發言人,范麗青一登場,便吸引臺灣媒體的目光。范麗青在轉到國臺辦任職之前,長期從事對臺新聞報道。在媒體眼中,范麗青言談風趣幽默,不但新聞報道經驗豐富,對于臺灣局勢也相當了解。
有臺媒曾點評稱,這位新聞官正借由流利的閩南語和女性特質,以溫和柔性的形象,拉近與臺灣媒體、民眾的距離。
華春瑩是外交部發言人制度建立以來的第27位發言人、也是第5位女發言人。她是70后,但已從事外交工作20年,有著豐富外交經驗和良好溝通能力。
2012年11月19日,新任發言人華春瑩首次主持例行記者會。境外記者們沒有“憐香惜玉”,拋出了一個個頗具“挑戰性”的敏感問題,華春瑩機敏自如、開放坦誠、不避難點的現場表現獲得了外界的首肯。
在中國主權和國家利益受到挑釁和侵犯時,這幾位發言人都表現出了女性少有的強硬,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認為,在中國國家實力不斷提升、外交挑戰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女性發言人的存在往往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帶來剛柔相濟的效果,在國際上給中國掙分。
途徑改變:“普通人”也能進“廟堂”
申紀蘭,唯一從第一屆連任至第十二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從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走出來的農民,她見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誕生和成長。這位參與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業生產組織、曾因文化低進入識字班掃盲的老人說,“從沒想到自己會走這么遠。”近日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就是個農民,對黨和國家有感情。
作為“70后”的女代表,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第一次現身兩會時,便引來記者的圍追堵截;全國人大代表、“90后”倫敦奧運會女子跳水冠軍陳若琳年紀雖小,但一直是會場內外的新聞人物。
同為“90后”,20歲的鐵飛燕是一名普通的公路收費站收費員,她用弱小的身軀救起落水的修橋工人,用微薄的收入收養棄嬰,被稱為“最美90后女孩”;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時,“80后”農民工易鳳嬌正在休產假。這位來自湖北農村的年輕媽媽坦承,真沒想到竟在異鄉廣東被賦予如此神圣的使命。為了全心參會,易鳳嬌狠狠心,一個星期前給剛滿6個月的女兒斷了奶。
有觀察稱,在20或者30年前,做出突出貢獻的女性,比如女勞模、女冠軍、女官員,更容易當選人大代表,現在的女代表中,也能看到女性農民工,甚至還有女詩人。
偏見待轉:不是“政治花瓶”
上屆兩會,女代表“旗袍秀”的新聞曾引發了公眾對女代表衣著的討論。對此,有輿論認為,女性和男性代表“確有差異”,女代表可以擁有自己的性別特色。也有女代表回應稱,我們不是“政治花瓶”,我們都在各自領域內認真履職,不是只靠穿著打扮當選人大代表的。
女性的性別色彩,在每年兩會上成為熱炒的對象,媒體除了關注她們的提案外,更關注她們的一言一行,甚至衣服、包乃至首飾等。但有記者稱,女代表發言時視野很開闊,“金融改革、民間融資、教育改革等等,她們談得都很好,尤其是在一些教育問題上,可能是因為站的角度不同,她們提的問題都很深刻。”
輿論認為,女性參政有時之所以會被看作為“政治花瓶”,與很多人用審視男性的眼光審視女性有很大關系。有呼吁稱,社會應給予女性參與社會事務上更多的尊重;女性代表委員在履行權利時,可從自身特點出發,提出一些和女性相關的建議或議案,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參與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前,各省份的黨代會陸續召開。新省部級領導中有不少女性的身影。近期全國女性高官職務頻繁,調整密度之大為近年來所罕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官員中,中國女性官員的比例繼續提高將是必然趨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