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設計不會自動實現——從國務院機構改革看政府職能轉變之三
2013-03-15 15: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誠如專家所言,“方案出臺后,改革的進程才剛剛開始”。怎樣進一步厘清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準確劃定各自的邊界?政府具體職能該如何科學整合,做到該強化的強化、該下放的下放,平衡好管理與服務?“大部門制”之下,怎樣規避權力集中帶來的腐敗風險,消除精簡人員后的藕斷絲連?面對改革部署,各地區各部門既需要做到令行禁止、盡職盡責,又要達到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無疑是道大考題。破解這道難題,操作性強的工作方法和嚴密的程序必不可少,也應拓展視野,將機構改革與建設法治政府、改進工作作風、保障改善民生等統籌安排,一體推進。 抗戰時期,《解放日報》刊發“精兵簡政”社論指出,簡政不是“簡陋”,也不是粗枝大葉的“簡略”,而是“建立正規制度和提高工作效率”。今天的政府機構改革,同樣如此。這是改革能否獲得群眾支持、真正收到實效的關鍵。比如,從一些審批環節撤退,會不會造成新的監管盲點?淡化對微觀經濟直接干預,完善市場體系由誰負責?讓群眾依法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是不是也要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規范與引導?讀懂市場與社會的內在邏輯,積極推動職能轉變,才能不斷將這一改革推向深入。 當然,要想根本上改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最終要靠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大部門制改革后,部分資源與權力相對集中于更少的機構,法治與監管能否及時跟得上,直接關乎作風的改進、腐敗的預防。正因此,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政府與市場、與社會合理邊界的依法廓清就要前進到哪一步。如此,才能不斷以改革精神依法行政,彌補缺位、阻隔越位、糾正錯位。 每一輪機構改革,都應成為釋放制度紅利、激發社會活力的新起點。人們感慨“鐵道部”變為歷史名詞,更在意市場化運作之后的火車票價會否上漲;人們認同“管的少才能管得好”,但也擔心政府放權之后會否成“甩手掌柜”。正因此,政府機構改革既要喻于義,也須喻于利。只有狠抓落實,讓群眾在民生細節中感受到政府職能轉變的新風,在辦事時享受到廉潔高效的便利,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邁開更輕快的步子,改革才能為未來奠定更深厚的民意基礎。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相關閱讀:
- [ 03-15]李克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 [ 03-14]國務院發布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 [ 03-14]國務院關于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
- [ 03-14]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準 25個組成部門一覽
- [ 03-12]馬凱:國務院將組織有關部門落實好改革方案
- [ 03-12]國務院機構改革:既要“瘦身”,更要“健身”
- [ 03-11]中央編辦副主任就《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有關內容和考慮答問
- [ 03-11]國務院六次機構改革回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