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及人之老 浙江金東探索農村居家養老新模式
www.fjnet.cn?2013-06-01 13:34? 童靜宜?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中新網金華6月1日電(記者 童靜宜 實習生胡豐盛)幾千年來,“養兒防老”一直是國人的傳統思維。但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現實卻是子女的“遠走高飛”,于是,“空巢”成為了一種普遍狀態,農村尤甚。步入晚年,農村老人該如何養老? 31日,記者在浙江省金東區組織的村居養老照料中心媒體采風活動上了解到,截止5月底,金東區已建成129個村居養老照料中心,服務近2萬老人,使老人不離鄉、不離家、不離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養老服務。 “這是一種與敬老院等養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探索,真正解決了農村老人吃飯、洗衣、健康服務等難題,變‘空巢’為‘暖巢’,實現了老有所養。”金東區委書記鄭余良說,下一步將采用統分結合模式,實現大村、中心村向小村、分散村的配送與延伸服務,以小投入辦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努力讓每個農村老人都老有所養。 老人盡享受一站式便利 政府民心工程引交口稱贊 31日,金東區組織媒體采風活動,記者一行驅車前往金東區曹宅鎮橋西村的村居養老照料中心。 “這個中心是2012年建成并在重陽節正式運行的,深受老人歡迎。”金東區民政局局長張志連表示。 正值中午,幾位高齡老人正在水池邊洗碗,食堂內,還有六七個老人正在用餐。 梅干菜肉蒸豆腐、一節帶魚、一塊腐乳,外加一份白米飯,金松鶴老人正準備用餐,“這里人多、熱鬧;加一點腐乳,有味。”操著金東方言的金松鶴老人雖已85歲高齡,但仍耳聰目明,精神矍鑠。 一聽說是記者采訪,金松鶴馬上停下筷子,一迭連聲的“好”:“現在的政府真的好,一餐熱菜熱飯只要二塊錢,有葷有素,菜又軟爛適合老人吃。天下還有這么好的事情的?哪有這么好的政府呀!好,太好了!” 源東鄉尖嶺腳村的村居養老照料中心是在原小學房屋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今年三月投入使用。記者趕到時,不少老人或聊天,或看電視,或是圍在一起搓麻將。 樊傳學老人對中心的便民惠民的感受頗深。 樊傳學今年八十六歲,妻子八十八歲。由于他性格外向,在家呆不住,退休后經常往外跑,妻子沒少跟他吵架。之后內向的妻子還患上了老年癡呆。“自從有了中心后,每天帶她來坐坐,她病也好多了。” 得益于此,樊老的晚年生活更為豐富;也不必再像原先一樣為妻子倒尿、燒水、掃地、做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解脫了大半的家務。” 記者走訪了金東區曹宅鎮、源東鄉的幾個村居養老照料中心,除了深受其惠的老人大聲贊好,具體施行的鎮村干部的最大感受是“花錢不多,意義重大,反響極好。” 樊傳學老人有一句話很貼切,“千碑萬碑不如老百姓口碑,這才是真正的為民著想,執政為民。” 對此,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表示欣賞,“讓農村老人體面、尊嚴的生活,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他說,能吃上一頓熱飯熱菜,這個最為基本的需求對很多老人來講依舊是個奢望。 “老有所養,最難的還是吃飯問題。”楊建華表示,金東區能夠在財政不充裕的情況下,下決心讓老年人享受財政補貼與多項服務,解決了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問題,改革、完善了公共財政制度。作為地方領導,也是有想法有魄力能干事的。 居家養老服務已成體制 全社會助力添磚加瓦 記者了解到,作為金東區政府2013年的十大民生實事之首,村居養老照料中心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運行機制。 金東區相關部門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開辦一家設施良好、功能齊全的居家照料中心,平均投入僅需20多萬元,區財政向每家補助建設經費10萬元(其他由村級集體籌一點、社會力量籌一點),今后每年補助運營經費3萬元,便可持續服務20至30位老人。 而新建一家敬老院,政府一次性就需投入幾百萬元,年人均運行成本上萬元。截至2012年底,金東區32萬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已達5.8萬,80周歲以上老人7984人,而目前金東區11家鄉鎮敬老院可提供給普通老人的床位,不足老人總量的1%;針對五保老人,政府年均負擔為7680元/人。 “兩者一比較可以發現,政府投入產生的效應、服務的人數,前者是后者的10倍至20倍,做到了投入少、覆蓋廣、可持續性更強。”金東區副區長王建中說。 金東區還有村子多、大村少的特點,32萬人口分散在508個行政村(社區)。根據計劃,對部分人口不多、條件尚未成熟的小村莊,按照分步推進原則,發揮中心村的輻射功能,由中心村統一配餐、統一配送、統一托管的服務形式,以滿足小村老年人基本養老需求,年內可實現服務照料全覆蓋。“如果居家照料中心的總數達200家,服務對象可以基本覆蓋全區的所有普通老人。”王建中說。 據介紹,這樣的農村居家照料中心,金東區已建成129個,服務老人2萬余人。 張志連告訴記者,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難在長效、執久、良性運行。所以,中心的建設堅持政府扶持、鎮村自愿、社會參與的原則。除了政府、鎮村出錢保證運行的基本費用,也積極發動社會各界力量捐助。 “金東區委書記鄭余良親自動員區里工商聯所屬商會捐款。目前募捐了將近1000萬元左右的資金,助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據張志連介紹,該區衛生局則專門制定了《金東區居家養老“衛生管家”“七個一”服務的實施方案》,配套老人的基本醫療設施,以保障醫療服務。 “各個村、社區還積極開展‘黨員公益日活動’,幫助腿腳不便的老人,或者是刮風下雨天將飯菜送到老人家里,并進行探望;各社會團體組織如工、青、團、婦都動員了起來,積極參與助建與志愿服務”。張志連告訴記者。 如今,到村居養老照料中心開展義務服務,已成為金東區黨員公益日的活動載體之一。 浙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王平同時認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立,可以為社會資源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載體。“企業家可以進行慈善捐款、青年學生可以組建志愿服務隊、黨員也可以進行先進教育活動,這對于促進居民交流、社會和諧都大有裨益。” 貼心服務形成蝴蝶效應 政府與百姓良性互動 設立食堂、為老人提供熱飯熱菜;配備洗衣機,幫老人免費清洗大件衣物;設立休息室,讓老人可以在一起聊天……這些看似小事,卻解決了子女無暇照顧老人的后顧之憂,也能讓老人們安心養老不離家。 用橋西村村書記錢佰順的話來說,“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辦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更讓錢佰順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小小的中心已然形成了蝴蝶效應,架起了政府和百姓間的橋梁。 按照規定,中心每位老人的伙食標準應是:一葷、一素、一飯、一湯。曹宅鎮橋西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設沒幾個月,老人們主動找到炊事員,要求降低標準,湯不要燒了,菜少燒一個。 “菜太多我們都吃不掉,倒掉太浪費,心疼!政府的錢也要省著花,做人要知恩圖報。”橋西村老人金松鶴告訴記者。 而讓錢佰順感受最深的是,服務中心辦起來后,不僅村風村貌發生了變化,人心也開始安定,風氣也好轉了。 他舉了個例子,前不久,村里要修一條路,碰到一戶村民家的房子,這戶村民就是毫不退讓,居家照料中心的老人看不下去了,教訓對方:“你們年輕人怎么回事,村里辦點好事你們卻總攔著?”錢柏順說,老人家有威望,幾句公道話,事情就解決了。 錢佰順感慨道,當初辦這個服務中心,只是覺得它是個好事情,卻沒想到帶來的變化這么大。 農村養老金東模式探索 作為掌舵者,金東區委書記鄭余良表示,“農村的傳統觀念中,老人去養老院會丟家族的面子。但是這些老人的子女不是在外工作就是打工,他們的日子反而是孤零零的。特別是老人大多節儉,不舍得花錢,總是將就著過日子”。鄭余良表示,他們的養老反而更牽動著黨委政府的心。 他拿金東區舉例,金東區有30多萬人口, 60歲以上的老人有5.6萬,老齡化人口比例已達17.7%,“如果集中供養的話,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再造一個新城,顯然不現實。現在,利用村里閑置的房屋、舊學校來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政府出面為老人供應熱飯、熱菜,同時配套洗衣、醫療等服務,就能讓老人在家門口養老。” “誰無父母?誰不會老?”鄭余良感慨到。 因此,在金東區的村居養老照料中心建設上,鄭余良多次調研部署,召開現場推進會、發動商會捐款,要求鄉鎮一把手親自抓。 鄭余良也承認,在農村大規模推廣并非易事,農村點多面廣,建設一個中心的投入不是一個小數目,更何況作為一個半級財政,金東區的財政并不富裕。管理如此數量的中心的水平也考驗著黨委政府。 鄭余良說,下一步,金東區還將研究探索擴大養老照料中心的覆蓋范圍,“例如,中心周邊有一些零散的小村落,我們可以考慮將飯菜配送至老人家門口。” 在鄭余良看來,根據金東區的實踐,可以利用政府、社會、村集體多方的力量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養老服務,滿足其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健康等多方面養老需求。 “金東可以先走一步,為浙江省在2015年實現全省范圍內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覆蓋探索出一條道路來。”鄭余良說。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認為,農村居民養老服務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以長期機制進行保障,唯有常態化的機制才能真正讓老人吃的安心,吃的放心,更好的頤養天年,老有所養。(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30]海南:退休后養老保險繳費不滿15年可一次性領取
- [ 05-30]七旬老漢自稱養老院里找到真愛 另有新歡訴離婚
- [ 05-30]日本一牙醫因涉嫌放火焚燒養老院被捕(圖)
- [ 05-26]80后獨生子女一人養六個老人 面臨 “養老奴”困境
- [ 05-24]養老之難如何破解:服務、資金、精神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