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撥開地膜才能找到土地? ——節水農業深陷“白色困局” 隨著地膜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范圍不斷擴大,用量逐年增加,殘留的地膜對我國西北地區農田的污染在加劇、蔓延。尤其是新疆地區,已經成為“白色污染”的重災區。 在“垃圾堆”上種地 肖付林是新疆瑪納斯縣農民,30年前,正是使用了白色塑料薄膜,讓他家40多畝棉田的產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如今,埋在地下的殘膜已經逼得他不得不在滿是殘膜的土地里種莊稼。在他家剛剛犁過的地里,半月談記者隨手捧起一抔土,夾帶出的殘膜就有4塊,最大的長達30多厘米。 事實上,由于增產效果明顯,這些年地膜覆蓋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迅速普及,目前我國每年地膜投入量約為120萬噸,地膜覆蓋面積超過2億畝,涉及棉花、玉米等40多種農作物,并呈逐年遞增趨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說,農田地膜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如此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如不加以解決,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 進入4月之后,隨著新疆各地全面展開春耕春種工作,殘留地膜對農田的污染也到了最為直觀的階段。記者調查時看到,還在耕犁的農田里,廢舊地膜密密麻麻地遍布田間,偶爾風起,灰白色的殘膜或四處飄蕩,或纏繞在地頭枯枝上;而已經播種的農田,則是新膜蓋舊膜,舊膜又落在新膜上。 在過去兩年中,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連續對新疆20個縣的農田進行取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當地農田平均每畝地膜的殘留量達到17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其中,每畝地膜殘留量在15公斤以上的農田占到近8成。在南疆的一些鄉鎮,最高的地膜殘留量甚至達到40多公斤,按每年每畝鋪膜4公斤計算,相當于給農田鋪了10層地膜。一些農業技術干部感嘆道:“過去是撥開土地找地膜,現在是撥開地膜找土地了?!?/p> “這已經是在垃圾堆上種莊稼了!”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站長秦曉輝說,農民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這樣的地膜一扯就爛,無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來埋入地下的殘膜碎屑,更是沒有辦法清理,成為農田的永久垃圾。 |
相關閱讀:
- [ 05-31]一次性發泡餐盒無人回收 "白色污染"或死灰復燃
- [ 05-15]律師要求發改委公開發泡餐具解禁信息
- [ 05-06]發泡餐具解禁環保企業受傷 白色污染重現成疑
- [ 05-03]發泡餐具開閘的惑與禍:14年“禁白令”為何一解了之
- [ 05-03]14年“禁白令”,一“解”了之?
- [ 05-01]一次性發泡餐具今解禁 公眾擔憂白色污染重現
- [ 03-31]發泡餐具突然解禁遭質疑:白色污染或合法歸來
- [ 03-25]部分行業協會支持解禁一次性餐具 稱可節約石油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