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危害尚未顯露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地很多農民對殘膜帶來的危害并不十分了解,他們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簡單清理一下,滿地的殘膜很快就被新鋪的地膜覆蓋了。能撿出的大塊殘膜,往往被農民就地焚燒,或干脆棄置田間地頭;在不少地方,殘膜堵塞溝渠,影響農田排灌;一些殘膜甚至混入秸稈、牧草,毒死誤食的牛羊…… 一些農業生態專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經超過了當地農田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農田生態將進一步惡化。 “這種污染具有累積性,地膜殘留在土壤中逐年累積,污染只會越來越重。”嚴昌榮說,最直接的后果是農作物減產,影響農民持續增收。播種時種子點到殘膜上無法扎根,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和產量都受到極大影響。 自治區農科院提供的研究報告顯示,作物產量隨殘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趨勢。以棉花為例,當土壤中殘膜量達到每畝3.5公斤時,至少減產15%。一些農業專家指出,近年來,新疆各地大力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高新節水等技術,但作物的增產效果基本被殘膜抵消。 農田地膜殘留潛在的后果還難以估量。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新疆著名農田水利專家、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新光告訴記者:“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農作物減產,但殘膜會不會對地下水和土壤產生污染,還無法預判。” 董新光介紹,我國現有地膜生產的標準是上世紀90年代制定的,雖然規定了0.008毫米的厚度標準,但同時又規定,允許有±0.003的誤差,這意味著厚度只要不低于0.005毫米,就屬于合格地膜,這為一些企業生產超薄地膜打開了方便之門,執法部門對此束手無策。 |
相關閱讀:
- [ 05-31]一次性發泡餐盒無人回收 "白色污染"或死灰復燃
- [ 05-15]律師要求發改委公開發泡餐具解禁信息
- [ 05-06]發泡餐具解禁環保企業受傷 白色污染重現成疑
- [ 05-03]發泡餐具開閘的惑與禍:14年“禁白令”為何一解了之
- [ 05-03]14年“禁白令”,一“解”了之?
- [ 05-01]一次性發泡餐具今解禁 公眾擔憂白色污染重現
- [ 03-31]發泡餐具突然解禁遭質疑:白色污染或合法歸來
- [ 03-25]部分行業協會支持解禁一次性餐具 稱可節約石油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