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路漫漫 大量地膜在農田殘留,影響到我國農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如何應對這一“白色災難”,專家們開出了“使用可回收或可降解地膜”的藥方。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由于投入嚴重不足,目前在我國還缺少有效的殘膜回收機械,以及真正實用的可降解地膜產品,使得我國治理“白色污染”的工作困難重重。 另據調查,由于費時、費力、費錢,即便是使用了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地膜,農民也不愿意清理地里的殘膜。新疆尉犁縣塔里木鄉農民孫文傳告訴記者,粗略地清理一遍地表的殘膜,每畝地要耗費一個人半天的時間;按每人每天150元的人工費用計算,雇人撿拾他家40多畝棉田中的地膜,至少要花費3000元。 尉犁縣農業局局長李忠坦言,缺乏實用、有效的殘膜回收機械,已成為治理工作進一步推進的主要障礙之一。記者在新疆看到,春耕之前,各地最普遍的殘膜回收方式是用拖拉機拖拽著摟草機或大型“耙子”,在農田里來回作業。據使用過的農民反映,這些由當地農機企業自行設計、生產的小型農業機械回收效果并不好,多次作業后,地表殘膜的回收率依然不到50%,一半多地膜依然被埋入地下。 鑒于“白色污染”不斷蔓延的態勢,一些農業部門的專家認為,目前最為緊迫的工作是盡快修改或重新制定地膜生產的國家標準,使執法部門能做到有法可依。在此之前,建議把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地膜先納入農資補貼的范圍,引導鼓勵農民使用相對較厚、易回收的地膜。 另外,還宜加大投入,在更大的范圍內開展地膜回收工作,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地膜生產、使用、殘膜回收及資源化利用的長效運轉機制。 針對可降解地膜成本高,短期內還無法大范圍應用推廣的現實問題。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所長王新勇等專家表示,治理“白色污染”必須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地膜回收機械和可降解地膜的研發速度,使之盡快投入市場。作為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可降解地膜,國家宜考慮給予生產企業或農民適當的補貼,形成示范效應,以利于推廣。(半月談 記者趙春暉 宿傳義) |
相關閱讀:
- [ 05-31]一次性發泡餐盒無人回收 "白色污染"或死灰復燃
- [ 05-15]律師要求發改委公開發泡餐具解禁信息
- [ 05-06]發泡餐具解禁環保企業受傷 白色污染重現成疑
- [ 05-03]發泡餐具開閘的惑與禍:14年“禁白令”為何一解了之
- [ 05-03]14年“禁白令”,一“解”了之?
- [ 05-01]一次性發泡餐具今解禁 公眾擔憂白色污染重現
- [ 03-31]發泡餐具突然解禁遭質疑:白色污染或合法歸來
- [ 03-25]部分行業協會支持解禁一次性餐具 稱可節約石油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