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領導干部名利觀扭曲輕則自毀 重則誤國誤民
www.fjsen.com?2013-07-16 06:41? 姬建民?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乾隆下江南,在鎮(zhèn)江金山寺看百舸爭流,便問“可知每天來往多少船只?”老和尚沉思后答“只看到兩只船,一只為名,一只為利”。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得直白透徹:“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名利這東西,就像鳥之愛惜羽毛,人生難以漠視與回避,更難以全然超脫。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追求,對待名利又有軒輊之別。 正所謂“古來圣賢皆寂寞”,從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到白居易“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再到陶淵明“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名賢高士“寂寞”于名利,卻怡然于散淡生活。“谷穗越肥大,就越低著頭。”今天的一些大家,在名利面前的持守,同樣為人敬仰。20世紀80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講學,待遇極為豐厚,卻遭錢拒絕,原在他不為利去。季羨林曾辭謝“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意在不為名累。 普通人之于名利,未必有名人賢士的境界,亦不必苛責求全,但至少也當知追求名利過猶不及的道理,懂得“善不由外來,名不可虛作”。設若求之過切,逐之近極,則必然陡生事端,終而愧悔無及。傳說愷撒大帝臨終時告訴侍者:“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愷撒者,死后也是兩手空空。”說白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乍看驚富貴,凝視即云煙”,時光流逝,惟真心真情不變,惟平淡平常為真。明了這一點,生活別具一種幸福的美感,是謂知足而常樂。 然而,對于領導干部來說,一旦名利觀扭曲,輕則毀了自己,重則誤國誤民,誠非小事。不少于改革建設有功者,正是因為過不了名利這一關,而最終滑入犯罪深淵。一位落馬者刑前就曾追悔說:“貪圖功名利祿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以,領導干部不應以“自己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進行自我辯解,既身在其位,手掌其權,就當以正確的“名利觀”為底線而自守,當見淡對名利者而思齊,當見追名逐利之輩而自省,以砥礪自己的“名利觀”,使一生不毀其守、不舍其求。 事實上,有不少優(yōu)秀的共產黨人,視名利如糞土、若浮云,其品格志趣永為黨員、干部的標桿。陳云認為任何功勞“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并寫有“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yè)重如山”的條幅以自警。“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給自己定下許多“原則”:不題詞,不吃請,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采訪,不參加任何成果鑒定會,不接受禮品,不寫回憶錄,不同意為他塑像和立功德碑等,世人贊他“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云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一輩子追求的“名”是“共產黨員”這個光輝“名稱”,追求的“利”是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是為“大名利觀”,值得我們銘記縈懷,并為之追求不息。姬建民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5]學習時報:黨員干部應防止沉溺燈紅酒綠聲色犬馬
- [ 07-15]評論稱領導干部應認真回應群眾訴求 避免剛愎自用
- [ 07-11]廣州市長陳建華:“大腕”官員落馬很心痛
- [ 07-04]廣東省監(jiān)察廳:隱瞞個人重要事項一經發(fā)現一律停職
- [ 07-03]廣東省紀委稱將抽查核實官員財產報告
- [ 07-03]人民論壇:領導干部要多“識水性”
- [ 07-03]黨報吁領導干部“識水性” 避“上熱下冷”現象
- [ 06-20]專家:改進作風要克服觀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