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美國夢”中認識中國
www.fjnet.cn?2013-09-09 11:45?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眾文化不斷產生關于美國的文化想象。從上世紀80年代電視專題片《河殤》對蔚藍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90年代初期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講述中國人在美國的艱辛創業,再到2013年的電影《中國合伙人》表現中國商人在華爾街上市從而實現美國夢——可以說,美國成為這30多年來不少中國人構造自身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的重要坐標。本期關注欄目,重點探討30多年來當代中國大眾文化中關于美國想象的重要變化,反思美國夢和美國價值觀,為讀者理解真實的美國和美國夢,提供一些新的視角。 一、中國人對美國夢的認識在不斷變化 張慧瑜(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美國不僅是一個國家,而且代表著一套價值觀和生活理念。我們經常所說的“西方世界”,其實基本上指的就是美國??梢哉f,美國就像一個售樓處的樣板間,是某種理想的范例所在。 今年上半年有幾部中小成本的國產電影成為票房主力,它們是《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中國合伙人》。這幾部電影都和中國人對美國的想象有關,都和美國夢有關?!侗本┯錾衔餮艌D》直接向1993年的一部美國電影《西雅圖夜未眠》致敬,一部美國電影能夠如此內在地成為中國人的文化記憶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致青春》里雖然沒有美國影像,但女主角愛上的兩個男人都選擇去了美國,因為美國意味著男人的成功,意味著美國夢的實現。《中國合伙人》的主題就是它的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美國夢在中國。這部電影讓很多人想到1993年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 1949年以來,美國是中國當代文化的很重要的參照,上世紀50—70年代,美國是美帝、紙老虎、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大本營。1972年中美發表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又成為蔚藍色文明、西方文明的代表。這30多年來,我們對美國的情感可以說是愛恨交織。就像《北京人在紐約》的主題曲:“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可是你卻并不在意,你不象是在我夢里,在夢里你是我的唯一”??芍^“愛之深,也恨之切”,1996年出現了一本書——《中國可以說不》,中國可以向誰說不呢?主要是向美國說不?!吨袊匣锶恕芬灿羞@樣的情節——他們把到美國華爾街上市轉喻為中國人爭奪面子和尊嚴,這也是民族資產者經常講述的愛國情。 李云雷(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從《北京人到紐約》,到現在的《中國合伙人》,正好20年,我們可以看到這期間的種種變化?,F在的文學作品里對美國的想象,跟大眾文化表現得不太一樣,現在海外中國作家寫中國跟美國的關系,會有一些變化。首先,現在寫中國人去美國,不再強調一定要融入美國社會,會強調中國文化的一面,強調中國人在美國創業,改變美國的規則。其次,在寫到中西文化對比的時候,會更加重視中國文化,比如說講中國人的親情,講中國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關系——這在80年代會作為一個負面因素來看待,比如“醬缸文化”、“黃色文明”,等等,但現在是用一種正面的眼光去看。如果說80年代看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是“文明與愚昧”的沖突,把美國看作文明,把中國文化看作愚昧,但是現在,至少是“文明之間的沖突”,是我們跟西方不一樣的另一套價值觀、人生觀。 石一楓(《當代》雜志社):從中國人寫美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侗本┤嗽诩~約》在90年代初期特別被中國人喜歡,當時《北京晚報》還專門連載,一下子引起了特別大的轟動,很快就被拍成了電視劇。那個時期的文學也好,影視也好,所表現的美國,往往立足于一個基準點,就是“告訴你一個真美國”。80年代的時候,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一個美國,但是我們不知道美國是什么樣,《北京人在紐約》就很明確地告訴你美國是什么樣。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3]評《了不起的蓋茨比》原著:戳破“美國夢”的神話
- [ 09-03]《美漂》:美國夢的人情敘事
- [ 08-01]美國華人移民的“蝸居”生活:盡管艱辛卻樂在其中
- [ 07-29]中國投資者底特律尋美國夢 抄底狂購房產罔顧風險
- [ 07-16]基辛格42年訪華80余次 稱中國夢美國夢殊途同歸
- [ 07-11]楊潔篪:“中國夢”與“美國夢”相融相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