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美國夢”中認識中國
www.fjnet.cn?2013-09-09 11:45? ?來源: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
90年代末,2000年前后的時候,告訴你一個真美國、一個真日本、一個真加拿大——這種意義上的作品,一陣風似地過去了。那時候反映兩種文明、兩種價值觀之間沖突的作品很多。比如,電影《刮痧》、《推手》,文學作品《無出路咖啡館》、《吳川是個黃女孩》等。 最近這些年,中國人看美國的視角就更微妙了。現在很多中國人覺得美國不是一個巨大的工業國家,而是一個大農村,田園式的美國自然環境好,但跑到美國的商店一看,比三里屯差遠了。 短短的30多年,我們對美國的看法和認識一直在變。1979年上海來了一個NBA球隊訪問,上海人圍著滿街跑,看這些外國人為什么長得都那么高,都兩米,到80年代瘋狂地向往美國、“我要知道一個真美國”,再到發現中國和美國是兩種不同的文明,然后再到今天這種更曖昧、更復雜的觀念。這個過程其實是中國人在認識自己,尤其是近30年來,我們對美國認識的變化,往往源于我們自己的變化。 二、理解美國夢的關鍵是把握美國的兩面性 祝東力(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美國的兩面性,從美國夢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國夢的基本含義,就是在舊的歐洲體制之外——包括舊歐洲的等級制度和宗教禁錮之外,在一個新的廣袤大陸上,個人憑借自己的勤奮、才能和機遇就能夠獲取財富和成功。與舊歐洲的體制相比,這個美國夢當然包含積極的進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美國夢的背后又必須有它的物質前提,這就是北美豐富的幾乎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35畝,這還是前兩年的數字,現在更少。相反,美國剛建國不久,就出臺了一個《西北法案》,規定土地價格是一英畝一美元,一英畝相當于中國6畝出頭,但即使這個幾乎等于白給的價格,由于要求一次必須買640英畝,當時的美國人都覺得貴,所以就自由占領。到1862年內戰期間,林肯又頒布了《宅地法》,規定只要交10美元手續費,每個成年男子就可以無償獲得160英畝耕地,相當于咱們的大約1000畝,連續耕種5年就可以成為私產。這樣豐富的土地資源,當然是由于基本滅絕了原住民的結果。到后來美國成為霸權國家,更是面向全球汲取財富。 所以,美國夢有幾乎無限量的物質資源作為支撐,像中國這樣人均資源極為有限的國家,由于環境約束,美國夢是搬不來的。所以美國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后一面恰恰成為前一面的前提。美國夢的例子說明,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綜合辯證地理解美國。 王維佳(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美國夢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在19世紀中期,包括實行《宅地法》的時候,有一個平分土地的過程。托克維爾訪問美國時所講的美國式民主就是19世紀中期的狀態,是一個小業主共同體的狀態,這個社會基本上是平等的。但是到了19世紀后期,美國搞了資本下鄉,土地先被國家買斷,再賣給東部金融家。大資本利用鐵路、礦產、林業公司在西部落地,形成大量土地壟斷。由此農民進城,從自由勞動變成工資勞動。所以實際上,托克維爾死后,他所形容的那個美國式的民主就不存在了,變成了一個高度壟斷的經濟和政治形態。所謂的工業革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沒有土地和資本的壟斷,不可能有工業革命。之前講的美國夢是平等的,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際上美國夢變成了一套科學進步和發展主義的話語,已經不是政治意義上的平民社會的東西。 今天看美國夢,它在19世紀末的時候,現實基礎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那時就已經變成了一個高度壟斷的或者是資本非常集中的社會形態。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多數國民由原來的自由勞動狀態,即能夠把握自己的勞動過程,轉變成了工業革命之后的工資勞動狀態。中產階級變成一個大公司里面的普通職員,成為一個以工資收入為主的群體。所以美國夢的現實基礎,其實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我們把美國夢看成是托克維爾講的天然平民社會的小業主共同體的美國夢的話,那么它早已不復存在了。然而在當時美國大眾文化當中,卻特別強調原來小業主的奮斗精神,當時美國有一個特別有名的通俗作家叫阿爾杰,他的大量小說都是講個人如何奮斗成功,發表在流行的報紙上。然而諷刺的是,當時實際上正是一個壟斷集中的時候,個人奮斗越來越不可能的時候,大眾媒體反而整天在講個人奮斗怎么成功的故事。所以我覺得如果把這個歷史過程挖掘出來,可能對當前整個大眾文化所營造的種種觀念,比如所謂美國夢,會有一些新的認識。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03]評《了不起的蓋茨比》原著:戳破“美國夢”的神話
- [ 09-03]《美漂》:美國夢的人情敘事
- [ 08-01]美國華人移民的“蝸居”生活:盡管艱辛卻樂在其中
- [ 07-29]中國投資者底特律尋美國夢 抄底狂購房產罔顧風險
- [ 07-16]基辛格42年訪華80余次 稱中國夢美國夢殊途同歸
- [ 07-11]楊潔篪:“中國夢”與“美國夢”相融相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