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三中全會:中國道路“歷史新起點”
2013-11-09 06:42? 盧新寧、楊健、吳焰、張鐵、詹勇、范正偉、陳家興?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陳瑜輝 |
分享到:
|
“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順應13億普通中國人的新期待,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穿越現實迷霧的戰略眼光和魄力,一筆筆清晰地勾勒出深化改革開放、走向偉大復興的目標布局和現實路徑。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是實現夢想的必由之路。無論是2013年新年前夕的政治局集體學習,還是蓮花山上的緬懷、江城武漢的座談、湘水之濱的探訪,習近平總書記無不以“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勉勵,鼓舞人們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建設公平正義的法治中國,是實現夢想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沿著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向前。 ——以創新理念推動科學發展,是實現夢想的內生動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轉型發展的動力從哪里來?結構調整的道路向何處去?中國科學院、天津、遼寧、湖南……每到一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促推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實現夢想的重要條件。“打鐵還需自身硬”,從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履職伊始推出八項規定,到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推動黨的自身建設,“趕考命題”常說常新,激發起“生于憂患”的使命擔當。 ——凝聚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是實現夢想的必然選擇。“只有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時代呼喚宣傳思想工作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為精神“補鈣”,為發展鼓勁,積聚全社會團結奮進的正能量。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是中國夢想的世界維度。一年來,習近平主席踏訪五洲的足跡,中國向世界傳遞的,是“和世界共發展、與世界同分享”的愿景。統籌自身利益與各國共同利益,統籌與大國、周邊及發展中國家關系,中國夢為全球夢注入鮮明的“東方元素”…… 沒有科學的理念,就沒有一個國家的真正奮起。綜觀這一年300多個日日夜夜,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世界展示的,是一個執政64年的大黨勵精圖治的深刻思考,是一個走過35年改革開放歷程的大國更上層樓的治國方略。改革開放的中國航船駛向一個新的境界。 勇毅,弘揚攻堅克難的中國精神 無論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主題,還是作為一場范圍廣大無所不在的社會實踐,改革無疑都是這35年中國無可爭議的核心價值,也是考量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當之無愧的重要坐標。 或許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中,能夠讀懂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改革”這一關鍵詞的時代把握——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履職后第一次考察,就選擇了改革開放的地標深圳。“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宣示,振聾發聵。 半個月后,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五大關系,從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到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改革方法,體大思精。 今年7月,在武漢座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調研的6個重大問題,從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到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從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改革思考,全面深刻。 |
相關閱讀:
- [ 11-08]中國民眾“三中全會”期待:住有所居、公平正義
- [ 11-08]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 外媒關注中國改革決心
- [ 11-08]外媒:中共三中全會將“接招”諸多挑戰
- [ 11-08]三中全會,歷史抉擇樹航標(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篇)
- [ 11-08]十八屆三中全會明天開幕
- [ 11-08]中國民眾“三中全會”期待:住有所居、公平正義
- [ 11-08]人民日報:三中全會,歷史抉擇樹航標
- [ 11-08]國際資本集體改口唱多中國 看好三中全會紅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