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1月22日電(記者 滕軍偉 高潔)煙臺大學7名餐廳保潔員為節約糧食,撿吃學生剩飯,并以此來激勵學生勤儉節約、反對浪費,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專家指出,當前大學生浪費現象嚴重,應從制度建設和輿論引導兩方面入手,讓節儉美德真正深入人心。 保潔員吃學生剩飯踐行“光盤”行動 記者20日中午在煙臺大學七餐廳4樓看到,7名身穿白大褂的保潔員手持塑料桶和抹布,穿梭在就餐的學生中間,收拾餐桌上的碗筷。看到未吃的饅頭、油條、米飯等主食和部分沒有污染的菜,他們就統一收到塑料袋里。 “這就是我們的午飯。”53歲的保潔班班長樸龍煥說,“剩飯不夠吃的話,我們就再買兩個菜。” 從今年5月開始,7位保潔員響應學校“光盤”行動,開始撿食學生剩飯。來自四川的保潔員羅玉龍說:“我們幾個都是農村人,小時候挨過餓、吃過苦,平常節儉慣了,看到糧食被浪費了,心里難受。” “現在的孩子,生活好了,浪費也多了,有的菜吃了沒幾口,就不要了,太可惜了,我們幾個一商量,咱別扔,還可以吃。”保潔員吳明華說。幾個人一拍即合,一直堅持到現在。 每次收拾完后,幾個保潔員就湊到一桌,把集中起來的剩飯吃得干干凈凈。吃別人剩下的飯菜,有些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幾個保潔員都沒想太多。吳明華說:“在家里,孩子剩下的飯不都熱熱吃了嗎?學生就是我們的孩子,在一起吃飯很正常。再說學生從買飯到吃完也就20多分鐘,也不會變質,吃了沒事。” 幾位保潔員的行為得到了學校餐廳的支持,餐廳管理人員經常提醒保潔員注意飲食衛生,隨著天氣轉冷,又為他們提供了加熱用的鍋具和免費的稀飯。 是誰讓保潔員吃剩飯? 保潔員吃學生剩飯的消息傳出后,深深觸動了社會各界尤其是煙臺大學師生的內心,并引發人們的反思。20日下午,煙臺大學組織學生開展以“大學生浪費的原因”和“怎樣才能在大學生中養成節約的習慣”為主題的討論。 煙臺大學教師李燕燕認為,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奢靡之風開始抬頭,社會上對浪費現象習以為常,大學里也沒能例外。她說:“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為‘90后’,在成長過程中物質條件已不像過去那樣匱乏,沒有經歷過苦日子,也無法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有些同學甚至存在攀比、愛面子的心理,能買得起好的絕不要便宜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家庭和學校對勤儉節約教育不夠,也是造成大學生浪費的重要因素。一位學生家長表示,無論條件好壞,家長都會將家中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盡最大可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長此以往,孩子不知道東西的來之不易,節約意識自然減弱。 專家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以分數為中心,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造成學生責任意識缺失,亂扔垃圾、不隨手關燈、浪費糧食等問題較為普遍。 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學校食堂的飯菜不合口味,飯量不能自由選擇,很多學生吃不完,客觀上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浪費。 多措并舉讓傳統美德深入人心 煙臺大學黨委書記崔明德認為,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當前社會已經形成了全民參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氛圍。但此次保潔員以吃剩飯的方式給社會提了一個醒:全民節約,任重道遠。 記者了解到,盡管部分人對保潔員吃剩飯的做法存在不解和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做法為社會帶來了正能量。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7位保潔員的行為應該表揚,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學生,為學生做出了榜樣。但也要提醒注意的是,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說,這種吃他人剩飯的行為不利于身體健康,吃剩的飯菜中可能會傳染一些疾病,因此這種行為并不值得效仿。 崔明德認為,我國應加強促進節約環保常態化的制度建設,加快相關領域的立法工作,使節約環保不僅是一種道德上的軟性約束,而且成為法規上的剛性要求。其次,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關勤儉節約的基因,緊緊抓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兩個關鍵點,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傳承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 同時,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濃厚氛圍。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帶頭大興勤儉節約之風,為群眾做出表率;每個家庭都要節約持家,不鋪張浪費,不超前消費;每個人都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自覺養成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等良好習慣,成為“美麗中國”的踐行者。 |
相關閱讀:
- [ 11-07]北京高校大學生八成以上有剩菜剩飯行為
- [ 08-02]醫院頂樓來了條狗 好心人天天給小狗喂食
- [ 07-23]安徽銅陵擬遏制剩菜剩飯:餐館不提醒打包將被罰
- [ 07-02]酒樓飯店剩菜剩飯行為 福州市處罰辦法1日起施行
- [ 05-29]武漢擬規定餐館就餐被發現剩菜將受罰 市民支持
- [ 02-20]總后要求內部招待所取消最低消費 科學利用剩飯
- [ 01-31]院士朱英國:一部手機用多年 剩飯剩菜必打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