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卻又“揮不去”的賬 銀行“免費午餐”步入尾聲 “每個月2塊錢也不多,但本來不收費的現在要收費,還是覺得銀行有點不厚道。”農行一名客戶表示,年終到來,消費者所習慣的一些銀行免費服務正在接二連三地悄然消失。 “免費午餐”步入尾聲 近日,不少銀行不約而同地發出公告,聲稱將對部分業務予以收費:12月1日起,農行開始收取每月2元的短信通知服務費;12月16日起,光大銀行將IC借記卡工本費收費標準調整為:普卡20元、金卡10元、白金卡、鉆石卡免費;從2014年起,興業銀行將對IC借記卡開卡和換卡收取每張20元的工本費;2014年4月起,招商銀行將對部分地區日均資產不足5萬元的金卡客戶收取每卡每月10元的賬戶管理費…… 事實上,銀行服務項目“免費變收費”并不新鮮,從過去按戶頭收費,到后來提款、提現收費,再后來異地轉賬收費,到現在辦卡、短信通知也都要收費,小額賬戶管理費、信用卡掛失手續費、賬單打印費等收費名目更是令消費者目不暇接。 銀監會曾對刷卡手續費等開展過專項整治,并規定銀行收費價目必須同時在官網和網點公示,一系列措施看似聲勢浩大,但大有“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意味,銀行定價權也因為公示環節而披上了“公布即合理”的外衣。 從短信通知服務費,到IC借記卡費、賬戶管理費,在消費者“這也要收費?”的質疑聲中,銀行的“免費午餐”步入了尾聲。 “看不懂”卻又“揮不去”的賬 “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及來自民營銀行和海外銀行的沖擊,都對銀行的市場把控能力和新產品研發能力提出了挑戰,存貸利息差利潤不斷收窄。”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邊曉瑜說,中間業務是一個不錯的業績突破口,因此不少銀行都開始重視中間業務的發展,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不約而同的收費項目正印證了這一點。 中航證券根據此前上市銀行三季報的數據整理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共實現中間業務收入4401.72億元,同比增長27.67%,增速大大高于當季上市銀行13%的凈利潤增速。此外,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1.31%、58.64%和60.63%。 有銀行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有些銀行項目過去不收費,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培育市場和擴大客戶,實際上銀行為此墊付了業務成本。客戶市場打開之后再收費倒也符合商業策略的慣例。以金融IC卡為例,其制卡成本是磁條卡的數倍,再加上宣傳推廣費用、設備改造費用,銀行確實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銀行收費倒也無可厚非。 但在不少消費者看來,銀行收費項目是一筆“看不懂”卻又“揮不去”的賬。“掌握話語權的銀行對于服務項目定價‘呼風喚雨’,我們卻只能被動接受,告知但沒商量,也不知道費用如何測算得出。”廣州農行卡客戶趙倩對此深表疑慮。 金融消費秩序亟待構筑 “收費明目繁冗復雜、收費標準參差不齊、費用調整肆意進行等亂象折射出我國銀行業監管不嚴、金融業壟斷等深層問題。” 邊曉瑜說,銀監會要加大對銀行收費工作的監管、懲處力度,同時利用競爭機制倒逼銀行在收費定價上更加審慎,讓消費者“用腳投票”。 此外,要營造健康的金融環境和建立公平的金融秩序。華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鄧于君認為,銀監會、物價局等相關的職能部門應該對部分收費項目予以審核,讓銀行收費有章可循,如就短信費而言,通訊部門是如何對銀行收取的、成本的組成部分、定價是否以真實成本為依據等環節和問題,應該及時對外發布,讓客戶能夠及時知悉。 而消費者自身也要對銀行項目有所了解和認識,提前預知,不要等到真正受到損失時才喊“冤”。 2013年8月30日,銀監會發布了《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引》,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嚴格遵守國家關于金融服務收費的各項規定,披露收費項目和標準,不得隨意增加收費項目或提高收費標準。 “我國銀行業保護消費者權益性質的法規出臺,意味著銀行收費得到了監管層的關注,但具體的細則和措施還有待明確,如亂收費的銀行會受到何種處罰。”鄧于君說,建立成熟的金融消費秩序,才能使得沒有話語權和議價能力的普通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障。 (記者馮璐、廖婷婷) |
相關閱讀:
- [ 12-05]正面交鋒余額寶 平安銀行推類似理財產品
- [ 12-05]歐盟開17億歐元罰單 重懲利率操縱涉案銀行
- [ 12-04]銀行職員為還房貸戴“人皮面具”盜客戶數萬元
- [ 12-04]女子被告知銀行卡遭扣1200元年費 警方稱是騙局
- [ 12-05]上海一儲戶因被記不良征信狀告銀行
- [ 12-05]打工仔卡被盜未能及時掛失 無奈之下狀告銀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