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怎么改:遴選排除干擾 建立退出機制
2013-12-20 06:48:19?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遴選排除干擾 建立退出機制 回歸榮譽本身 院士制度怎么改?(深閱讀) 19日,隨著53名中科院新增院士和51名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的公布,2013年兩院院士增選塵埃落定。近年來,社會上關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受到廣泛關注和期待。現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改革才能讓院士真正回歸榮譽稱號? 遴選制度—— 被動推薦怎么排除外來干擾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每兩年一次的兩院院士增選,直接關系到院士群體的學術和社會聲譽。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院士評選越來越多受到學術以外因素的影響。很多占有更多行政資源的官員出現在院士候選人名單中,有的地方和單位甚至制定了“院士工程”,組織了強大的公關團隊…… 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許智宏院士就曾明確表示,院士增選實行“推薦制”而非“申報制”,候選人應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據了解,在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院士選舉中,一般會聯系被推薦人的同行幫助提供相關材料,保密并保證材料的準確性。 事實上,在我國,部委、地方、學會、單位等都可以推薦院士候選人,這就難免帶來行政干預。而且我國是被推薦人自己提供材料,不可能完全做到被動。 很多院士都表示,院士評選應排除外來干擾,把評審重點集中在評價候選人學術水平和貢獻方面。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將強化學術界同行評議,加強接受社會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防范非學術因素干擾的制度和機制。” 退出與退休—— 靠什么打破院士“終身制” 兩院章程都規定了院士退出機制,比如中科院規定當院士的個人行為違背院士標準,有不少于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并審議后,通過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做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但實際上這樣的案例極少。 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謝劍平,被冠以“煙草院士”,工程院表示已多次“勸其主動退出”,今后不再受理煙草科技領域的候選人提名或推薦。但謝劍平迄今仍在院士名單之列。 如何確定學術不端?什么樣的院士該退出?如何退出?這是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繞不開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院士年齡主要集中于70至89歲,在很多人眼里這個年齡段大多數人已過了科研創造高峰。所以不少人呼吁院士隊伍年輕化,高齡院士適時退休。中國工程院秦伯益院士開風氣之先,自己申請,并于2005年獲準退休。今年80歲的工程院院士沈國舫申請退休,不料所在學校以“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為由婉拒。 農工黨中央提案曾建議,改院士“終身制”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連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轉為名譽院士或榮譽院士,而不是現行做法:80歲以后自動轉為資深院士。 中國工程院表示,將按照中央要求,“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研究規范院士退休、待遇、兼職等問題”。根據1983年《國務院關于高級專家離休退休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院士退休問題在國家勞動人事制度中加以規范。專家們認為,30多年過去了,我國的科技人才隊伍發生了很大變化,相關政策應做一些調整。 回歸榮譽—— 怎樣讓院士頭銜不會異化 在我國,一旦當選院士,所在單位和地方政府都會提供各種額外待遇和權力,比如增加津貼、參與重大決策、優先出版著作等,其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迅速提升,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的機會大大增加。 對院士所在單位來說,擁有一個院士幾乎意味著捧著一個聚寶盆。就在今年,武漢市還出臺規定,出一位院士將重獎千萬元,惹來不少爭議。相比之下,很多國家的院士終身擁有的只是一種榮譽,至于特權待遇,可能只是所在單位的一個永久免費車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直言:“院士原來的定義只是最高學術榮譽稱號,并非一種職務,但現在的院士頭銜被異化了。” “中國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去利益化,取消一系列與院士頭銜對應的權力和利益,讓院士回歸學術頭銜和學術榮譽。”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 “我希望大家不要過分突出院士這個頭銜。”今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說,“在參與科研項目評審時,我也希望同等條件下優先把機會給年輕人。” (據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吳晶晶、余曉潔、顧瑞珍) |
相關閱讀:
- [ 12-19]打破“終身制” 院士制度期待在改革中完善
- [ 10-12]農工黨提議改革院士制度:去官員化 終結終身制
- [ 06-01]院士制度改革呼喚頂層設計:改革須亮劍精神
- [ 06-14]期待院士制度回歸學術共同體
- [ 08-30]中國院士制度被指公平缺失 榮譽和權力緊密掛鉤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