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訪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2013-12-22 16:5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城鎮化不是“去農村化” 記者:有人說,現代化就是要“減少農民”,那么城鎮化是否意味著“消滅農村”? 韓長賦: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率每年提高超過1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52.6%,城鎮常住人口已多于農村。按這個速度,再過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可能會超過70%,而屆時全國人口也將達到15億的峰值。這就意味著20年后的中國仍將有大約4.5億人生活在農村,這就是中國的國情。 這也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因此,必須統籌考慮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為農村人建設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因此,城鄉規劃要統籌考慮,城鎮化要帶動新農村建設,而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搞所謂“去農村化”。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新農村應該是升級版的農村,而不應該是縮小版的城市。城鎮和農村要和諧一體,各具特色,相互輝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沒有區別,否則就會城鎮不像城鎮,農村不像農村。一些地方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某些“去農村化”的做法,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也是不符合城鄉統籌發展原則和大國現代化規律的。 應該說,必要的并村及撤村建鎮是需要的,但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要有科學的規劃、合理的規模。樓蓋得很高,農民上樓了,但生產、生活不方便了,生活成本高了,沒有田園式生活了,生活廢棄物也沒有消解的空間了,農民是不高興的,不愿意接受的。而且農村原本是個熟人社會,現在大家都是“居民”了,誰也不認識誰了,矛盾糾紛沒法自行排解了,也給基層管理增加了成本。因此,建設新農村,一定要從農村實際出發,一定要尊重農民意愿,不能脫離實際求大、求急,要兼顧生產和生活,真正為農民著想。 記者: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什么地方? 韓長賦: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善水、電、路、氣、房,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搞好居住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根據農村人口的變化,本著方便生產和生活的原則,合理調整村莊布局。要為農民設計房子,農民有了錢首先想到的就是蓋房子。房子缺少科學規劃,布局和設計不合理,會造成很大的浪費。這也是我們一些沿海發達地區“有新房、沒新村”,農民房子十年推倒重蓋一輪的重要原因。 歐洲很多國家如德國、波蘭等,都很重視鄉村規劃,政府為農民設計各種住房式樣供農民選擇。一旦選定之后,建設式樣、尤其是外觀色調不能輕易改動。這樣長期堅持下來,你會發現,那里的住房、森林、耕地、草場是那么和諧相映。我們也應當把鄉村規劃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住房設計作為農民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 記者:如果沒有農村,城市將會怎樣? 韓長賦:前面講到,即使將來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還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 農業的多功能性表明,農業不僅能給人們提供一日三餐,還可以為人們特別是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菜田本身就是綠地,稻田就是人工濕地。如果一個城市周邊消滅了這些東西,全部變成鋼筋水泥,還到哪兒去找“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風光?去哪兒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意境?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人們尋求到農村去居住,到郊區去度假,這其實是對農業多功能性的認同和田園生活的追求。 農村存在的意義,還在于城市是相對于鄉村而存在的,這也是文明的多樣性。如果農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鎮化將是單調的。現在成都搞“農家樂”,家家爆滿,北京的郊區游常常使八達嶺高速成為停車場,這些都反映了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和農業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
相關閱讀:
- [ 12-13]巴西“過度城市化”引后患 德國城鄉均衡發展值得借鑒
- [ 12-11]“黑診所”頻現北京城鄉結合部 警惕身邊“殺手”
- [ 11-24]專家稱中國城鄉兒童微量營養差異大需調整膳食結構
- [ 11-20]國家林業局要求城鄉綠化少移植樹木
- [ 11-19]學者:在大戶籍改革中消除城鄉權益落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