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期今年經濟平穩增長 看好政府職能轉變
2014-01-24 21:19?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徐家傲 陳瑜輝 |
分享到:
|
人民網北京1月24日電 2013年12月,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實際調查76人)顯示,2013年四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23(取值范圍1至9),比上季度回落0.21點。其中,反映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勢滿意程度的即期景氣指數為4.83,與上季度基本持平;反映經濟學家對未來經濟走勢樂觀程度的預期景氣指數為5.63,微降0.41點。經濟學家預期2014年國內經濟保持7.5%左右的增長,對轉變政府職能普遍看好。 預期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預期美國經濟溫和復蘇、美元逐漸升值。對于未來半年美國經濟走勢,29%的經濟學家預期“加快向好”,比上季度增加7個百分點;69%預期“緩慢復蘇”,減少6個百分點。52%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美元“逐漸升值”,增加8個百分點;37%預期“小幅波動”,減少10個百分點;11%預期“逐漸貶值”,增加2個百分點。 預期歐債危機形勢好轉。對于未來半年歐債危機形勢,59%的經濟學家預期“好轉”,比上季度增加14個百分點;40%預期“維持現狀”,減少11個百分點;1%預期“有所惡化”,減少3個百分點。 預期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對于未來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4%的經濟學家預期“升值3%以上”,比上季度增加1個百分點;42%預期“升值3%以內”,增加8個百分點;47%預期“基本穩定”,減少10個百分點;另有6%預期“貶值3%以內”,1%預期“貶值3%以上”。 預期2014年國內經濟保持7.5%左右的增長 預期2014年國內經濟保持7.5%左右的增長。24%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經濟形勢“好轉”,比上季度減少8個百分點;67%預期“大致持平”,增加4個百分點;9%預期“惡化”,增加4個百分點。88%的經濟學家預期2014年經濟增速在7.2%至7.8%之間,預期高于7.8%和低于7.2%的均為6%;平均預測值為7.55%。 預期出口繼續回暖。45%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出口增速“大致持平”;45%預期“上升”,10%預期“下降”。49%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進口增速“大致持平”;47%預期“上升”,4%預期“下降”。 預期投資增長基本平穩。16%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投資增長“加快”,比上季度減少12個百分點;63%預期“大致持平”,增加2個百分點;21%預期“放慢”,增加10個百分點。 預期消費平穩增長。18%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消費增長“加快”,比上季度增加5個百分點;72%預期“大致持平”,減少6個百分點;10%預期“放慢”,增加1個百分點。 預期就業形勢穩定。對于未來半年我國就業市場狀況,78%的經濟學家預期“就業穩定”,比上季度增加2個百分點;21%預期“失業率上升”,與上季度持平;1%預期“失業率下降”,減少2個百分點。 預期物價穩中略升。38%的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半年CPI“逐步上升”,62%預期“窄幅波動”。77%的經濟學家預期2014年CPI漲幅在3.0%-3.5%之間,預期高于3.5%和低于3.0%的分別有9%和14%;平均預測值為3.2%。 預期各地區房價走勢分化。對于2014年北上廣深房價,預期“上漲10%以上”、“上漲10%以內”、“持平”、“下跌”的經濟學家分別占38%、48%、10%、4%;對于省會城市,做出上述四項預期的分別占4%、54%、35%、7%;對于其他城市,分別占3%、23%、37%、37%。 看好以轉變政府職能為主線,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對于2014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經濟學家選擇比重較高的依次是:地方融資平臺風險(59%)、經濟轉型進展緩慢(58%)、中小企業經營困難(44%)、產能過剩加劇(41%)、城鎮化過程中忽視質量(40%)、房價大幅波動(37%)、經濟增長下滑(37%)、資源環境保護不力(33%)、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21%)、民間借貸風險(19%)、通貨膨脹(18%)、節能減排壓力較大(18%)、投資規模盲目擴大(12%)、出口環境惡化(8%)和勞動力短缺(4%)等。為此,經濟學家建議: 以轉變政府職能為主線,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思路和舉措,經濟學家目前滿意程度依次是:政府職能轉變(75%)、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制度改革(47%)、要素價格決定機制改革(47%)、土地制度改革(40%)、金融體制改革(40%)、人口政策及養老體制改革(33%)、加強法制建設(30%)、財稅體制改革(29%)、戶籍制度改革(26%)、壟斷性行業改革(21%)、加強社會組織職能(21%),選擇較少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科技體制改革(3%)、醫療體制改革(1%)等。 保持宏觀調控穩定性,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于2014年宏觀政策,48%的經濟學家認為財政政策應“保持不變”,44%認為應“適度擴張”,8%認為應“適度收緊”;66%認為貨幣政策應“保持不變”,18%認為應“適度擴張”,16%認為應“適度收緊”。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對于制約我國企業創新的根本原因,經濟學家選擇依次是: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67%)、缺乏充分的金融支持(如風險投資)(45%)、粗放增長仍有活路(45%)、教育缺乏對創新的培養(40%)、企業的短期行為(38%)、專利保護不力(34%)、缺乏優秀的企業家(27%)、創新成果轉化不力(23%)等。經濟學家認為,從制度、機制上克服各領域、各層面的短期行為,創造有利于創新的外部環境,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 ![]() |
相關閱讀:
- [ 01-24]調查稱六成人春節預算增加 請客減少更多給家人
- [ 01-24]地方兩會看民生:收入增幅調低 民生投入不減
- [ 01-24]春節機票價格"撐桿跳" 挨宰成百姓傷痛記憶
- [ 01-24]餐飲業“霸王條款”變臉尚存 中消協表示應清理
- [ 01-23]楊雄:上海已與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建立合作交流機制
- [ 01-23]成都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 將建“一案雙查”制度
- [ 01-23]中央高規格人事掌舵深化改革 強化政策貫徹與反腐
- [ 01-23]8城攜手一體發展 成都城市群打造一小時經濟交通圈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