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制圖何將 一句“我是被冤枉的”,將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再度推向高潮。時任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總經理楊劍波將資本市場的父母官證監會送上了被告席。針對此次楊劍波的訴訟理由,記者昨天采訪了楊劍波代理律師北京中兆律師事務所楊翼飛,他表示,訴訟主要提出了三點質疑。 京華時報記者敖曉波 質疑一 處罰缺乏法律依據 楊翼飛表示,對于內幕信息,《證券法》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均做出規定,內幕信息是指發行人自身的有關信息或政策性信息,申購者自身因申購行為而產生的信息并不包含在內。因此,光大證券因程序錯誤出現的錯單交易信息并不屬于內幕信息。證監會實際也認為內幕信息“主要是與發行人自身相關的信息或與政策相關的信息”。 《證券法》對此種錯單交易信息的性質并未做出明確和清晰的界定。證監會對《證券法》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相關法條的解釋與本條的列舉條款相背離,超出了法律解釋的基本框架,違反了法律原意。而且,該解釋并非事先以規范性文件的方式做出,而是在對沖行為發生后方才做出,此種行為違反了處罰法定和公開的原則。 質疑二 公開認定存在錯誤 依據法律規定,“未公開”是構成“內幕信息”的必要條件。因此,楊翼飛律師表示,錯單交易信息已公開,中國證監會認定事實錯誤。光大證券錯單交易出現后,即有諸多媒體(包含新浪、搜狐網等主流媒體)及記者獲得了該信息,并通過多種方式或渠道予以公開。依據內幕交易行為認定規定,已被媒體廣泛報道的信息不再構成內幕信息。因此,該信息并不構成“內幕信息”。 質疑三 不存在牟利的主觀目的 依據法律規定,內幕信息知情人只有“利用”內幕信息從事交易才構成內幕信息交易行為。楊翼飛表示,光大證券針對上午錯單交易采取的對沖措施屬于基于市場中性策略型投資的交易原理進行的常規性必然性操作。市場中性策略型投資的交易原理要求每個完整的交易都包含“多”“空”兩筆交易或“多”“空”兩個方向的交易,其業務特性決定了該業務不留單邊的風險敞口。這意味著,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產生了單邊頭寸,都要盡快完成對沖以平衡風險。光大證券并未“利用”錯單交易信息,也不存在牟利的主觀目的。 |
相關閱讀:
- [ 10-07]光大烏龍事件訴訟案遭擱淺 投資者維權難
- [ 09-16]光大烏龍指投資者面臨索賠窘境 兩起訴訟尚未受理
- [ 09-11]學者評光大烏龍指:司法應成為散戶權益最后屏障
- [ 09-06]反思光大烏龍事件:中證監擬出臺五大措施“補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