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莫誤讀
2014-03-24 12:58? 田俊榮 歐陽潔?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黃曉夏 |
分享到:
|
事實究竟怎樣?應當如何正確看待這些互聯網金融“新政策”?本報記者采訪了央行、市場機構和專家學者。 ●防范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是央行的初衷 專家認為,二維碼如能通過金融行業相關安全認證,還是有可能再次啟動。能否重啟虛擬信用卡,取決于其缺陷能否彌補 面對爭議,不少專家坦言,市場對這些監管政策的理解有誤讀的成分。二維碼(條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只是暫停而非叫停。防范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是央行出手的初衷。 目前二維碼支付的確存在一些風險隱患。“二維碼支付安全性屏障不夠,網銀支付一般在支付密碼之外,要求客戶輸入短信驗證碼作為輔助驗證,而二維碼支付只需輸入支付密碼就能完成。另一方面,如果智能手機感染病毒或木馬,支付賬號和支付密碼極有可能被泄露,二維碼信息也可能被篡改,導致收款賬戶和支付金額被修改。”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說。 “為什么環顧全球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沒有二維碼支付大規模應用的案例?答案是目前金融級應用的二維碼認證通用標準還未完整構建,缺少第三方安全檢測和認證體系?!敝袊y行電子銀行部助理總經理董俊峰說,相對銀行卡收單的POS通用認證體系,目前還沒有權威機構可對各家互聯網企業推出的二維碼認證算法或線下掃碼機具做安全認證。中國是一個億級客戶基數的市場,如果貿然大規模推廣二維碼支付,會帶來惡意篡改、交易抵賴等諸多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可能性。 黃震認為,未來二維碼支付如能通過金融行業相關安全認證,保證其操作和支付指令的安全性,還是有可能再次啟動。 而虛擬信用卡省去和弱化了發卡風險控制的關鍵環節,同樣有風險隱患?!澳壳熬€下信用卡發卡應遵循‘三親’原則,即親見申請人本人、親核申請人身份證原件、親見申請人本人簽字。但即使這樣,在實體信用卡中仍然會有風險事件發生,更何況無法遵循‘三親’原則的虛擬信用卡?”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秘書長蔡洪波說。 蔡洪波指出,如果現在就允許虛擬信用卡發行,不僅可能沖擊金融賬戶實名制,埋下洗錢、套現等風險隱患,還會與商業銀行柜臺發行的實體信用卡監管標準不一致,對執行現有監管標準的商業銀行來說是不公平的。“未來重新啟動虛擬信用卡,取決于這兩個‘缺陷’能否彌補。我判斷,即使允許啟動虛擬信用卡,由于其‘弱實名’的特點,恐怕在功能、金額上也會作點限制。” |
相關閱讀:
- [ 03-13]互聯網金融產品滿意度過半 消費者最擔心安全
- [ 03-06]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盡快為互聯網金融立法
- [ 03-05]委員聚焦互聯網金融 周小川:余額寶肯定不會取締
- [ 03-05]“余額寶”肯定不會取締
- [ 03-04]三問互聯網金融——金融與IT界代表委員關于互聯網金融的風云對話
- [ 03-04]三問互聯網金融——金融與IT界代表委員的風云對話
- [ 03-04]央行高層一天內四次表態:不會取締“各種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