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深圳5月17日電 (記者 鄧霞魯毅)正在召開的第十屆深圳文博會上,“文化湘軍”又掀起一個高潮――中南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與光明日報社、中國新聞社和紅網共同發布了中國文化品牌藍皮書《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2014)》,這已是該中心連續第9年發布該報告。 2013年文化改革制度紅利實現 “2013年是中國文化品牌借改革紅利多元發展的一年,文化產業享受了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制度紅利。”16日新鮮出爐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2014)》在總報告中,宏觀總結了2013年中國文化品牌的發展。它認為,2013年,中國文化品牌借改革紅利,實現了多元化發展,文化品牌亮點頻出,創新發展明顯,文化產業各門類品牌競相涌現,對產業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舉國上下以文化制度創新為綱,加速文化品牌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 報告表明,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文化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或放寬。尤其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各級文化部門簡政放權力度加大,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審批項目,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市場的繁榮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數據統計,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1萬億元,約占GDP比重的3.77%。 2013年,文化產業各門類品牌也迎來大規模洗牌和兼并重組的浪潮,表現各有千秋。如電視品牌方面,央視和各大衛視在選秀節目中尋找轉型,由“草根”轉向“明星”,開啟了娛樂節目新模式。尤其是“星爸”“萌娃”組合的《爸爸去哪兒》,制造了2013年度的新媒介景觀和文化現象,引發了新一輪“親子綜藝”風潮。電影品牌方面,國產電影“大片獨尊”時代逐步走向終結,中小成本電影在2013年成為大贏家。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成功掀起一股全民“《致青春》旋風”,讓觀眾自愿為“青春”埋單,內地最終票房達7.1895億元。 中南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認為,中國文化產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文化市場已經從總體“短缺”轉向“短缺”與“過剩”并存的時期,文化品牌在今后的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文化產業發展將從數量規模型走向質量效應型,打造品牌要以制度創新為契機,把文化產業改革的紅利最大化。 九年沉淀彰顯品牌價值 “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是中國第一個研究文化產業品牌的專門機構,中國第一個發布文化產業品牌的學科平臺,中國第一個文化品牌年度發展報告誕生地。”歐陽友權告訴記者,自2006年該中心成立以來,9年間共發布9個年度總報告、90個分類業態報告、312個年度入選品牌、15個年度排行榜、3個省級文化品牌報告和湖南省文化品牌40強。2012年,《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還被納入國家藍皮書系列。 這是中國文化產業逐步發展的9年,也是中國文化品牌呈現百花齊放的9年,《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忠實記錄了這一個個品牌的誕生和成長。兩次入選的電視娛樂節目品牌先行者《超級女聲》、中華文化資源的盛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史上最牛獻禮片《建國大業》、世界科技文化盛宴“上海世博會”、電視相親的金牌月老《非誠勿擾》、視聽盛宴《中國好聲音》、“官網”上市第一股人民網……9年來,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重點剖析了312個品牌個案的成功之道及其發展中的困惑,積極推動了中國文化品牌“走出去”。 “歐陽友權教授及團隊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許又聲認為,文化產業要發展必須有文化品牌企業的支撐。“在文化產業這個概念剛提出不久,就成立專門的機構研究中國文化品牌,足以體現文化專家、學者獨到的眼光和前瞻性。”他還表示,要通過這樣的活動,更多地推介文化企業,用品牌效應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多次出席《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發布會的澳門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李嘉曾也充分肯定了文化品牌對文化產業的積極影響。他說,當文化產業中涌現出越來越多品牌的時候,它就能起到示范、榜樣、激勵、引導的作用。“文化品牌就是文化產業中的領頭羊,能引領這個產業群體攀上更高的山峰。” “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發布,本身就是一個品牌。”李嘉曾說。(完) |
相關閱讀:
- [ 05-15]第十屆深圳文博會揭幕 中國文化產業積極“走出去”
- [ 04-09]中國文化生產出現“結構性過剩”
- [ 02-16]韓劇臺詞“炸雞配啤酒”爆紅 中國文化產品供給不足
- [ 01-11]報告預測2013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2.1萬億
- [ 03-21]中方談米歇爾訪華:相信她能更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