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4日電(上官云) 今天是第9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保護文化遺產的決心與舉措,其中傳統村落的保護尤其受到關注。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師、學者姚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保護傳統村落需要政府部門、大學學術力量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合力,而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僅是傳承文化遺產,歸根到底是在保護中讓當地居民受益,改善當地民生,“真正讓傳統村落這種文化遺產‘活起來’。” 據了解,文化遺產日是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中所決定設立: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英文為: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day。 嚴峻現狀:有較高保護價值傳統村落不足5000個或致使鄉土記憶破壞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傳統村落屬于前者,承載著有關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信息,堪稱中華文明淵源的“活證”。但目前的保護形勢卻不容樂觀,大量的傳統村落正面臨消亡的危險。 2013年10月17日,國新辦舉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等情況新聞發布會。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在介紹相關情況時表示,全國經調查上報的12000多個傳統村落僅占國家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村落已經不到5000個。 “傳統村落的保護還存在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傳統村落發展滯后,二是支持力度不足,三是管理十分薄弱,四是民眾及基層的保護意識淡薄。”趙暉說。 這些說法并非危言聳聽,傳統村落遭損壞的新聞屢見報道。浙江在線消息顯示國家文保單位芙蓉村核心保護區里有大量違法建筑存在,而麗水街古建筑面臨消防、自然侵蝕和倒塌等嚴重隱患。而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貴州安順鮑家屯,如今被越來越多的現代建筑“入侵”等等。 姚遠則認為,在近二三十年的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有些傳統村落成為“城中村”被拆,或因為居民改建而失去本來面貌,古村落已難覓蹤影,這同時會造成對鄉土文化記憶的破壞。一些民間習俗等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也會隨之流失。 解決措施:投入百億專項基金支持 立檔調查項目啟動 針對傳統村落屢遭破壞的態勢,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密切關注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四部門聯合出臺指導意見,要求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 根據指導意見,四部門提出,用3年時間,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逐步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綜合能力。 中央財政還將統籌農村環境保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及美麗鄉村建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中央補助地方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專項資金,分年度支持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此外,傳統村落認定不搞“終身制”,建立退出機制。近期,財政部也公布將投入100億的專項基金支持傳統村落保護。 除卻政府部門,一些有識之士也在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奔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作家馮驥才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近期,由他促成的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項目在北京啟動。馮驥才在當天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盤清村落的文化家底,為傳統村落建立檔案是一個歷史性的使命,能夠使其真正擁有確切身份、履歷和檔案化的圖文依據,使保護工作有所憑借。 保護傳統村落或可參照“社區營造”之舉 2014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為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姚遠認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傳統村落的保護目的。他告訴記者:“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僅是傳承文化遺產,歸根到底是在保護中讓當地居民受益,改善當地民生。比如可參考日本、臺灣等地社區營造的做法,即發動居民共同發掘傳統村落的鄉土特點。” 基于此觀點,姚遠建議,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需要政府給予較好的政策引導,在需要的情況下提供適當的財政補助,“如果確定該村落需要保護,當居民按照保護要求進行維修時,政府可及時提供幫助。在村落中,如自住居民不愿意如此,也可考慮給予產權上的置換,實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還可以讓居民參與到保護中,分享城鄉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姚遠認為,村支部等基層政權應組織引導村落居民發掘鄉土文化特色,培養對傳統村落感情;同時大學學術機構可動用學術力量指導村民對傳統村落進行修繕維護,最終使多方面的行動成為合力,走上正確軌道,“這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們應當看到在政府出臺各項條例以后,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傳統村落屢遭破壞的現象。” |
相關閱讀:
- [ 05-01]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寧梵唄頌唱常州佛教文化節
- [ 04-19]2014中國文化遺產日落戶景德鎮 打造“活起來”的遺產
- [ 03-06]鞏漢林關注731部隊遺址 建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 03-03]南京首張“文化遺產分布圖”出爐 共118個項目
- [ 02-05]重慶火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制作工序大打文化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