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將研究所分為四大類
分類改革不是搞“大拼盤”(權威訪談)
解讀人: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 白春禮 采訪人:本報記者 趙永新 喻思孌
8月19日,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實施《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簡稱《“率先行動”計劃》),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這是繼1998年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后,“科技國家隊”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又一次大刀闊斧的“率先行動”。
中科院為什么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研究所分類改革將如何進行?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進行了獨家專訪。
推動研究所分類改革、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記者:科技體制改革知易行難,中科院為什么再次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
白春禮:全面深化改革是中科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率先”要求的具體行動。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科院時,提出了實現“四個率先”的要求,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從中科院的自身情況來看,目前可以說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在學科體系、創新潛力、創新隊伍、組織架構、科研條件等方面,初步具備了實現“四個率先”的基礎和優勢。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科研布局和科研能力、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智庫建設、體制機制等方面,與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科院還存在較大差距。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然途徑。為此,中科院黨組決定,研究制定《“率先行動”計劃》,作為統攬全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革創新發展的行動綱領。
記者:這次全面深化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白春禮:《“率先行動”計劃》提出了5個方面共25條主要改革發展舉措。
一是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為突破口,明確定位,創新體制,整合機構,強身健體,構建適應國家發展要求、有利于重大成果產出的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二是以調整優化科研布局為著力點,進一步把重點科研力量集中到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點,協同創新,引領跨越,支撐發展。三是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設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四是探索智庫建設新體制,建設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五是深入實施開放興院戰略,全面擴大開放合作,提升科技服務和支撐能力。
記者:為什么要把研究所分類改革定位為突破口?
白春禮:中科院自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在促進跨所跨學科聯合合作、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組織開展重大創新活動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積累了很多經驗。但由于這些舉措沒有觸及體制機制的核心和關鍵,所以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些研究所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碎片化擴張等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糾正,院層面也缺乏科技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培育和增強核心競爭力,不利于組織協調和承擔重大科技任務,不利于做出重大創新貢獻。
因此,我們把研究所分類改革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對研究所進行分類定位、分類評價、分類管理,旨在從根本上突破體制機制壁障,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將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活動分為四大類,基本功能和成果差別較大
記者:中科院現有的研究所將分為創新研究院等四大類別,它們有何不同?
白春禮:這四類科研機構從事的是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活動,其性質、特點和規律各不相同,基本功能和成果也有很大的差別。
創新研究院的基本功能是側重服務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堅持重大需求導向,瞄準帶動產業升級、突破瓶頸制約、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和技術方向;成果產出方面,要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提供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形成新工藝、新標準,孵化新產業、新企業,技術輻射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做出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原始創新,造就一流戰略科技專家和工程技術專才。
卓越創新中心的基本功能是致力于科學和技術原創,研究方向側重基礎與前沿,以明確的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研究水平居國內同領域領先,目標是建成同領域世界級科學研究中心;成果產出方面,要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開辟新的研究方向、發明重大科學儀器、創新重大實驗方法、造就國際一流科學家、提出產生重要影響的前瞻科學思想。
大科學研究中心是公共大型科技創新平臺,主要任務是設計、建設和運行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大科學裝置,依托開展綜合交叉前沿研究;成果產出要提供開放共享、運行高效、用戶滿意的科技服務,依托大科學裝置形成重大科技突破,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學建議和規劃方案。
特色研究所的基本功能側重于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研究方向主要圍繞不可或缺的特殊需求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以及長期觀測、持續積累的基礎性工作;在成果產出方面,要為宏觀決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建議和建設性解決方案,在本領域里形成新理論、新方法、新標準和新工具,形成系統性基礎數據積累,提供開放共享的分析技術平臺。
不同類型實施不同的組織模式、人事制度等,不是只掛個牌子、占個位子
記者:對這四類科研機構,中科院將如何進行分類管理?
白春禮:根據中科院的實際情況,借鑒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管理模式,將從組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人才人事制度、評價制度等方面,對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實行分類指導、分類支持。
創新研究院以滿足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為主要價值導向,實行政產學研共同參與的理事會治理結構,以國家任務和市場為主配置資源,以應用部門和市場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
卓越創新中心以學術水平為主要價值導向,實行行政系統與學術委員會相結合的治理結構,以擇優穩定支持為主配置資源,以國際同行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
大科學研究中心以服務科研為主要價值導向,實行行政系統和用戶委員會相結合的治理結構,以國家專項經費支持為主配置資源,以用戶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
特色研究所以學科特色為主要價值導向,實行相應的治理結構,按機構支持和項目支持相結合配置資源,以同行評價和相關行業部門、地方政府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
記者:近期如何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試點?
白春禮:在啟動階段,要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試點先行、標桿引領的原則,成熟一個啟動一個。
研究所分類改革,不能只是掛個牌子、占個位子,不能搞成“大口袋”“大拼盤”,更不能“煮夾生飯”“翻大燒餅”。在分類改革試點過程中要實事求是、靈活推進,確保扎實穩健,務求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