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20日舉行的首次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透露了近期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新思路新舉措。無論是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庫房、檔案室里的文獻拍攝成紀錄片,鼓勵各地非遺表演或民間文藝進入文化館站、文化廣場,從而成為當地的生活和娛樂方式,還是提高非遺產品創作設計水平鼓勵衍生品開發,其目的只有一個——讓遺產真正“活”起來。 不贊成把傳統村落老街老宅變成沒有原居民的“空心遺址” 非遺的人、技、藝、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些因素共同依附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像意大利等一些國家很早就提出,在保護遺產的時候,必須同時保護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必須強調整體的保護。”馬盛德說,“我們不贊成在古鎮古村落改造的過程中把原住居民趕走的做法,把傳統村落、老街、老宅變成沒有原居民居住的空心遺址。我們將從非遺的角度加強對傳統街區和村落的保護。” 國家級傳承人每年1萬元是傳習補貼不是生活補貼 據了解,2008年以后,中央財政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提供8000元傳習補助,2011年以后提高到10000元。 馬盛德說,對補助經費,文化部出臺了相應的管理辦法,怎么使用有詳細規定。他強調,傳承人10000元補貼是傳習補貼,不是傳承人的生活補貼,也不是救濟補貼。一方面資金一定要足額到位,同時強調傳承人必須很好地帶徒傳承。 “過去傳承人社會地位普遍較低,手工藝者叫做匠人,表演藝術從業者的名稱也不太好聽,如今國家認定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年中央財政給予補助,這些舉措帶給傳承人很大榮譽感,激發了傳承人對自己文化的珍惜。”馬盛德說,我們會繼續完善這筆錢的管理方式,把它真正用在刀刃上。 另據介紹,針對傳承人和保護工作人員大部分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審美境界、創意設計存在一定局限的問題,文化部將對其開展大規模培訓。 讓非遺衍生品開發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文化部將鼓勵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拓展與豐富非遺的主題及表現形式。“針對當前非遺產品的創作生產中仍然存在著主題較為單調、表現形式單一、體裁和風格較為老舊、作品互相模仿等問題,我們希望和期待提高非遺產品的創作設計水平。”馬盛德說,把傳統因素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現代品牌,讓更多的非遺元素進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讓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此舉可提高傳承群體的收入,提高非遺生產行業的行業自尊,從而吸引大學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進入非遺生產性保護領域。 另外,為加強非遺保護與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改進,文化部將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高校和企業建立非遺保護生產技術的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 完善國家級名錄項目“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 據介紹,文化部將建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評估制度和監測體系。馬盛德說,每一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申報時都制定了保護規劃,國家的法律規章也對這些項目的保護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劃和規定執行得怎樣,要建立一個評估制度,以自我評估為主,發布評估報告,接受社會監督。項目評定之后,保護傳承得怎樣,也需要動態監測。建立評估制度和監測體系,目的就是繼續完善國家級名錄項目“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另據了解,文化部擬會同有關部門,今年下半年研究制訂工作方案,明年在全國進行一次貫徹非遺法的執法檢查,回應社會的期待,糾正和解決執法不嚴、監管不力、保護責任不落實等問題。 新華社記者 周瑋 |
相關閱讀:
- [ 08-21]華人故事:美籍華裔攜好友傳播中國白酒文化
- [ 08-21]黨刊析習近平文化形象:以古代智慧推動現代治理
- [ 08-20]北京文物局因公出國支出翻倍 稱為“文化走出去”
- [ 08-19]國家部委首次發文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 [ 08-15]西藏雅礱文化節開幕 四省區藝術團展多彩文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