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市場等待入場的人群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9月伊始,不少職場新人剛剛領到自己的第一份工資,但對大多數大學畢業生而言,這份工資有點“薄”。由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一份名為《90后畢業生飯碗報告》的調查——這份來自35萬余份有效問卷的報告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并且有四成過著“啃老”生活。 畢業生起薪低,地域學歷有區別 從地域對薪酬的影響來看,在全國24個城市應屆生起薪中,僅有上海、北京超過了3000元,分別為3241元、3109元,其次為深圳2905元;成都、南昌和武漢排名墊底,分別為2109元、2071元、2018元。濟南在24個城市中排名第12,起薪為2483元,青島排名第10,為2563元。全國整體平均2443元。 在學歷方面,不同學歷應屆生的起薪水平與就業率正好相反,高學歷人群起薪最高,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生以2776元的平均起薪遙遙領先,而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僅有7%,低于整體的90后的就業率。高中學歷的應屆生為低學歷人群代言,以2596元/月的平均起薪排名第二。 在記者的調查過程中,許多大學生也表達了自己的期待。在蚌埠工作的小呂就抱怨道:“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供上大學,每個月掙的錢還不如一個民工一個星期掙的錢多,上大學還有什么意義,還不如直接去打工呢。”當然,也有不少同學對這種低收入的現狀表示理解,也期待未來的發展前景。 起薪怎么定?企業有考量 新入職大學工資確實讓生活捉襟見肘,但作為用人單位的各個企事業單位卻有自己的考量。 記者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上手能力和貢獻率非常看重。洛陽某大型國有企業人事部副主任王偉說:“首先看你專業對不對口,能不能勝任這個工作。再一個根據單位效益情況,薪酬可多可少,關鍵是你能給單位提供多少正值,服務。”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考慮到成本問題,也不會給剛畢業的大學生過高的薪水。李冠峰說:“作為企業來講,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至少要進行一個月的培訓,才能夠真正做一些事情,這對企業來講,都是很大的風險。像我公司里面基本上來了半個月、一個月雙方發現不合適,大概都占到了新進員工數的5%至10%,對企業來講,這5%至10%的成本還是挺大的。” 面對大學畢業生的種種抱怨,淮南市一家民營企業的分管人力資源的領導魏平告訴記者,“剛入職,雙方都需要互相了解,收入低,應該理性看待。企業更看中員工的實踐能力,如果實踐能力強,以后收入增長的空間會很大。” 生活成本高 “啃老”也無奈 一邊是畢業起薪低的現實困擾,另一邊是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目前在濟南工作的小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起薪在2300元左右,和報告中差不多。”不過,以2300元的工資來算,與人合租個稍微好點的房子,一個人每月就要800元,再加上吃飯至少600元,交通通訊算300元,有時候還要帶著女朋友出去吃點好的,買點衣服。“2300元根本不夠花,一兩年是攢不下錢了,房子還那么貴。”他連連嘆息。 小陳的“經濟賬”算出了不少“畢業啃老族”的心聲。對此,《央廣夜新聞》的觀察員張春蔚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們在花錢的問題上有點“嬌氣”。實際上,餐飲費用、住宿費用都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的工資情況“開源節流”,而不一定要住上月租上千的房間、吃著每天五元的早餐。“‘勤儉’二字,現在大家都做到了‘勤’,還需要在‘儉’上下功夫。” 專家意見 大學生低薪是市場選擇 對于大學生起薪低的社會現實,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數據中心主任丁大建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目前大學生起薪較低,是市場的正常選擇。 在目前的勞動就業市場上,企業的用人需求和大學生供給之間的供需關系出現失衡。高校的擴招和我國教育的結構性失衡,導致了大學生的數量大于勞動市場中實際的需求量,也就導致了大學生在價值上的貶值。另一方面,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所以許多學生和家長在擇校時,不愿意選擇高職高專,這也使得我國在高等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市場上出現了較大短缺。 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正視市場做出的選擇,并且基于現實做出相對的應對措施,改變舊有的觀念,積極的對我國的教育結構進行調整。 |
相關閱讀:
- [ 09-05]今年新就業大學生平均月薪2400元 四成人需啃老
- [ 08-31]“啃老”標準難界定 立法禁“啃老”引網友熱議
- [ 08-27]檢察日報:禁止“啃老”的法律界限在哪里
- [ 08-26]禁止“啃老”,法律不必管得太細
- [ 08-26]立法禁啃老,尷尬了誰
- [ 08-25]“啃老”求解不宜強打“啃老”者的屁股
- [ 08-25]調查稱超七成受訪老人是網購達人 每月消費超千元
- [ 08-25]討論“禁啃老”入法,還須先讀懂法條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