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不夸大世界經濟放緩態勢很重要
2014-10-17 09:52:50??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問題是,IMF的中期展望已經假定了新興經濟體會出現此等反彈。IMF擔心,鑒于“未能采取行動解決結構性約束……全球金融環境收緊、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或者這些因素任何幾條的組合”,預期中的反彈或許不會發生。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強調了高收入經濟體在中期內面臨潛在增長率過低和“持續停滯”的風險。前一風險意味著供給增長疲弱。后一風險意味著需求的結構性約束,包括脆弱國家信貸急劇收縮。這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反饋關系:需求增長弱會降低信心,壓抑創新與投資。當增長預計會放緩時,私人消費和投資就會停滯不前。歐元區即將看到這一螺旋式下降,那里實際需求比危機前峰值低5%,通縮風險很高。通脹率超低會加劇債務負擔,通縮就更不用提了。 在美國,資產負債表不再面臨極大約束,經濟自2009年以來起碼實現了小幅增長。如今,美國經濟可能要開始加速了。其他推動增長的因素還將包括:廉價的能源、投資增加以及新家庭組建速度的回升——該速度一直處于危機前水平的大約一半。這不太可能導致通脹意外大幅上升,那種情況將迫使美聯儲(Fed)踩下剎車。由于世界經濟疲弱、油價下跌,通脹應該不會成為重大風險。美聯儲應會緩緩地收緊政策——這不太可能給美國以外的經濟體帶來麻煩。 唉,歐元區的處境則不同于美國。歐元區信譽最可靠的國家德國,仍依賴于外部需求。該國也大體上反對實施可能刺激需求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德國更反對實施強有力的財政政策,無論在國內還是歐元區。德國希望,“結構性改革”的魔力將喚醒動物精神——盡管過去10年里,其結構性改革在國內沒能喚醒此種動物精神。 由于柏林方面的堅持,歐元區已變成了以“競爭力”之名爭奪本來很疲弱的需求的戰場。德國不能突破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觀念框架,采納一種適用于一個大陸經濟體的思維模式,這是很可悲的。 |
相關閱讀:
- [ 10-16]世界有理由對人民幣有信心
- [ 10-11]財政部副部長:中國對今年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
- [ 09-24]國家統計局長:65年中國創造世界經濟史上“奇跡”
- [ 09-15]人民日報駁斥中國搭便車論:對世界經濟貢獻率達30%
- [ 09-10]世界經濟論壇主席:中國將繼續推動共同的全球未來
- [ 09-03]臺當局"國發會":臺灣世界經濟競爭力退步2名
- [ 08-22]世界經濟又遇“逆風期” 下半年的走勢不容樂觀
- [ 07-25]向世界展示大國外交的風采
- [ 07-18]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視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