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采訪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中國監獄工作協會副會長 王平: 圍墻周長是1700米,其中只有500米達標。那就說明其他的還有1200米,也可能是在圍墻的高度,也可能是圍墻的厚度,也可能是圍墻上面的電網(電壓),或者是圍墻外面的開闊地。你不能說墻下去就是玉米地,那不行。 解說: 被媒體同時放大的還有信息化的問題,根據張蘇軍的介紹,在很多監獄的信息化水平很高的今天,北江監獄偏偏是信息化沒有完成的單位之一。 王平: 信息化建設最重要的就是監控設施,各種犯人在監獄里面的活動,幾乎是全方位的,我們監控室里面都能夠看到,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這是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基本要求。 解說: 北江監獄稱,在李孟軍越獄的42分鐘里,從車間到行走甚至翻墻的整個過程,都沒有被視頻監控記錄。圍墻的不達標和視頻監控系統的不完善,讓李孟軍和吳常貴的越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而在越獄發生第二天,廣東省監獄管理局局長也坦承,這個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監獄,因為警戒設施陳舊,正在進行改造。 解說: 當越獄事件已經塵埃落定,回看北江監獄,這是一個榮譽滿滿的集體,曾經先后獲得過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先進集體等稱號,特別是曾經連續8年實現監管安全,榮譽面前讓人很難相信,這樣的紀錄,竟然是在硬件設施如此不完善的硬傷之下創造的。 白巖松: 我們先來看一個平面圖,看看這兩個人是怎么在實施這樣的一個越獄計劃的。其實他是從車間里頭和監舍之間這樣一個空場地帶,然后到了西側監獄大墻的底下,然后倆人搭人梯,結果一個被電趴下了,另一個穿越電網,最后越獄成功。當然最后其實他跑了多久,也沒跑多遠。因為他是在離這個監獄只有幾百米的地方就被捕獲到了,但是這里依然留了很多疑團。比如說在這樣的空場區間居然有40多分鐘的時候沒人發現;而且我們在平面圖上,可以看到多少個寫著崗哨字眼的這樣的一個位置,而且開闊地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看不到的情況;而按理說應該是5.5米的高墻,可是為什么他們又能翻越成功;電網為什么擊中了一個人,卻讓另一個人可以形同虛設般的穿越而過,疑問太多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連線一位嘉賓,這位嘉賓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副教授程雷教授,程雷教授您好。 說句實話當要連線您的時候,我覺得有一點無奈。為什么呢?因為上次連線您是因為9月2日哈爾濱延壽看守所的那次越獄,之后我們連線,連線完了之后我想就不用說再見了吧,這種極端的事情再想連線您,那得猴年馬月啊。沒想到僅僅兩個月,就不得不又連線您了,這次涉及韶關。程教授您還是要幫助我們解析好多問題,我們來看第一個。 這兩個人居然逃離40多分鐘,在他的工崗這,就是工作的地方,沒人發現。從上午的8點40左右,一直到9點20多,您怎么看待40多分鐘的無人發現?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程雷: 我想這里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這起越獄事件,還有過去我們幾年之間發生的幾起越獄事件都反映出一個共性,就是在勞動場所這個環節上,是非常薄弱的環節,最容易出現安全風險事故的一個環節。那么監獄是一個勞動改造的場所,也就是說罪犯按照法律的規定他必須要勞動,那么我們這個勞動場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設施就變得非常重要。 40多分鐘勞動過程中,他從勞動場所消失了,沒有人發現,這里面我們肯定是能夠找到很多違規的地方。比如說勞動場所也是一個監管的區域,就應該有相應的獄警在巡視、在監管,盡管他是在一個勞動場所,它也應當是封閉的。也就是說他的自由并不完全是自由的,只能說是有勞動必要的活動的自由,但是他不能離開這個區域。但是我們卻發現40多分鐘居然沒有人發現,我想這里面有各種可能性,比如說獄警脫崗,或者是各種監控沒有到位等等,這里面肯定是有人為的責任的。 白巖松: 接下來我們再看,同樣是涉及到時間,這次越獄發生在2014年11月1日星期六的上午,這個星期六,您覺得從罪犯來說選擇的時間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以您的專業常識來理解。 程雷: 按照我們國家的監獄法,還有勞動法,還有司法部的一些關于勞動的一些內部規定來看,還有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是實行“5+1+1”的這種勞動制度。也就是說一個星期7天,有5天是必須要勞動的,那么還有1天要學習,還有1天就像我們正常人一樣要休息。那么周六為什么要勞動?當然這不一定是必然存在違規的現象,但是這個需要解釋。還有那么他在周六的時候,這一天按常規來講,實踐當中大部分的監獄應該是在學習的,不應該是在勞動。 |
相關閱讀:
- [ 11-06]司法部:對保外就醫者都帶回指定醫院進行檢查
- [ 11-06]四部委國企改革方案初步成型 司法部:周永康案調查后會通過適當方式公布
- [ 11-05]司法部:我國社區服刑人員已達73.1萬人 再犯罪率0.2%以下
- [ 11-05]司法部談社區矯正法:已列入我國2014年立法計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