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奢侈品消費因經濟低迷呈現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內地消費者去年竟買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其中超過七成是境外消費。專家認為,中國人日益增長的消費能力和境外游的迅猛增長,帶動了奢侈品消費熱潮。不過,隨著中國人消費心理日趨成熟,境外奢侈品消費未來或將降溫。 中國人買走全球47%奢侈品 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近日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境外人均消費額1508歐元,消費能力全球第一,是很多歐美國家公民境外購物人均消費額的3-5倍。2013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約計1020億美元,其中只有280億美元的消費留在中國境內,境外消費額卻高達73%。 隨著出境人數的逐年攀升,中國人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釋放消費力,并成為全球旅游零售市場,特別是免稅市場的最大買家。從2013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免稅集團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主要免稅集團銷售增長勢頭良好,多家公司保持雙數的增長,其中DFS以40.65億歐元的銷售額位居全球免稅行業第一,較2012年增長了25%。這得益于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游客龐大的消費群體與強勁的消費力。 該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將進一步轉向境外,港澳地區(30%)、歐洲(22%)、美國(21%)是中國人海外購買奢侈品最主要的三大地區。同時,中國消費者在境內購買奢侈品的比例較2013年減少了2%,港澳地區則銳減14%。 境外“價低質優”優勢明顯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人的財富在不斷積累,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對奢侈品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 “中國擁有超過13億人口,活躍在奢侈品市場的消費者現在約有7500萬,即使是財富和支出的小幅增加都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匯豐銀行消費者與零售研究部負責人埃爾旺·朗堡看來,奢侈品消費不僅與GDP增長和財政政策相關,它也與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趨勢有關。正因如此,非常富有的國家不一定在奢侈品上花費很多。在許多西方文化中,炫富被認為是不當之舉。相比之下,中國人展示自己的財富則被認為“是合適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出境游的比例大幅增加,奢侈品在海外“價低質優”的優勢明顯,因而帶動了境外奢侈品消費出現井噴。 “奢侈品牌在中國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在中國已經布局了廣闊的銷售網絡,但并沒有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沒有基于中國消費者需求,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分析認為,首先,一些奢侈品品牌在中國的服務和體驗沒有到位,尤其是很多品牌在中國都存在價格歧視現象;其次,很多奢侈品的假貨在全渠道覆蓋,令消費者沒有消費安全感,因此會更傾向于去原產地買到高品質、原汁原味的奢侈品;第三,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希望有更多新產品和新體驗,相比之下國外的選擇更加多樣化。 未來消費將趨于理性 然而,奢侈品消費在中國逐年增長的趨勢,在今年可能難以延續。美國貝恩咨詢公司和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的消費增長率為10%,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預計到今年底,中國內地的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將達到人民幣1178億元,比2013年下降2%。這是自2000年該調查啟動以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結果。 在周婷看來,奢侈品在華業績不振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費需求的轉變。奢侈品的銷量近年在國內飛速增長,完全是由市場需求推動的,品牌運營者并沒有任何功勞可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越來越充分和透明,中國的新興消費群體正在逐漸成熟,對時尚消費品的需求變得更加理性。而此時,品牌運營者并未做好服務與轉型,從而導致了奢侈品市場開始出現細分和降溫。 “中國人在海外采購奢侈品之風未來將會逐漸淡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人們到一定富裕程度的時候就不會那么崇拜奢侈品。在國內也能買到跟國外基本價格相同的產品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到國外去買;另外當中國發展到一定程度,中國的品牌效應也會發展起來,未來對奢侈品的那種狂熱需求可能會下降并逐漸淡化。 |
相關閱讀:
- [ 11-08]垃圾短信兜售“山寨”奢侈品 你中招了嗎?
- [ 11-08]倪妮黑白配搭現身武漢 清純優雅更顯靈動俏皮
- [ 09-16]中國出境游客成全球大買家 消費全球近一半奢侈品
- [ 09-09]揭秘北京奢侈品鑒定班 老師自稱花400萬買奢侈品
- [ 08-12]媒體:國務院大督察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
- [ 07-11]投訴事件頻發 奢侈品牌卡地亞身陷“質量門”
- [ 07-02]傳白百何上海“順”奢侈品 回應:那時她在北京
- [ 06-08]內地青年掀“夜跑”風潮 “運動社交”成減壓良方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