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10時,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中新社記者 廖攀攝 中新網南京12月13日電 (記者申冉)2014年12月13日,對于73歲的南京老作家馮亦同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2002年,他創作的第一篇《和平宣言》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文簡稱江東門紀念館)的廣場上被誦詠;十二年后,他創作的首篇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和平宣言》,在同樣的地點,由77名少男少女再次“唱響”。這是一首以中國最古老詩體、詩經體創作的詩篇。 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當《和平宣言》由77把尚顯幼嫩的童聲吟誦,第一句話就是:“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這也是馮亦同這位老南京人對這座古城的戀戀情懷,自幼生長于南京城南秦淮河畔的馮亦同,對南京的山山水水有著別樣的感情,“我要讓世人都看到古都南京的美,也看到這份美是如何被踐踏、毀滅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 “……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殷憂啟圣,多難興邦……” 馮亦同告訴記者,當受到邀請創作首個國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時,對于這次晚年創作生涯中可能最重要的一次創作,馮老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完成,使用自己晚年愈發專注和喜愛的古詩詩體來創作。 “十二年,與時代大背景而言是一個大循環,與我個人而言則是一個小循環。”年輕時代喜愛“新文化”的馮亦同,自2002年第一次撰寫《和平宣言》之后,連續五年間的《和平宣言》,都由他以散文體來撰寫;反而是在年逾古稀之年,馮老回到中國詩人最初的熱愛,選擇中國最古老的詩體、四言二節拍的詩經體來展現當代中國人對和平的呼喚。 選擇詩經體,馮亦同更多的是對整個國家公祭的考慮,“這是一次國家層面的公祭,以舉國之禮來祭奠亡者,這樣鄭重的場面只有古詩經體才能顯出其端莊、其鄭重。”馮亦同解釋,以四字一句,兩句一節,采用韻文體,句句押韻,朗朗上口,由多人吟誦,格外體現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國家之禮儀。 全篇《和平宣言》最為亮眼、也是創作者思想最為核心的一段,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 對于這段分別汲自儒學精髓“四書五經”當中的四句話,馮亦同是這樣解釋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兩句來自《禮記》,表達的是中國民眾自古以來就渴望的大同世界、世界和平的愿望,這也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 后一句“大德曰生”取自《周易》,也是孔子所編的古代著作,更是傳達了孔教的精髓,即“天地之間最偉大的道德是愛護生命”,這樣的涵義放在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所設立的國家公祭上,亦是最為合適的一句和平呼喚; 而語出《漢書》的“和氣致祥”四字,則表達了中國人最為推崇的對人謙和、家和萬事興的簡單民間智慧。 “這樣四句話,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平思想,我認為在西方的和平學說中也有相關闡述。”馮亦同表示,以中華民族最為古老而美好的詩歌題材,以中華先賢流傳千年的遺訓,來表達中國民眾對戰爭的痛惡,對亡者的哀痛和對和平的期待,作為一位詩人,他有著莫大的榮幸。 “對我已故的父母也算是有了一份交代,我已經把他們對南京這座城市的熱愛和眷戀都帶進了這篇和平宣言,帶給了更多的人們。”從私人記憶到國家記憶,2014年的首個國家公祭《和平宣言》,73歲的馮亦同老人感慨,這可以說是自己創作生涯中最為滿意一件作品。(完) |
相關閱讀:
- [ 12-13]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側記
- [ 12-13]中國首次以國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殺遇難者
- [ 12-13]黑龍江公布兩份特別移送檔案讓731部隊罪行再添鐵證
- [ 12-13]澳門特區政府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 [ 12-13]香港特區政府舉行儀式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 [ 12-13]北京抗戰館萬人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 [ 12-13]新華網評:用國祭書寫尊嚴、認同、信念和希望
- [ 12-13]南京警報鳴響全城默哀1分鐘 公祭大屠殺死難者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