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世界大事怪事頻出的年份,也是國際戰略格局深化調整的年份。中國外交冷靜理性,長袖善舞,主動發出中國聲音,適時提出中國倡議,恰當展現中國氣派,在改革開放30多年對外關系史上,劃出一道別開生面的風景線。
一是有膽識。審時度勢,處變不驚,敢抓善抓戰略新機遇。2014年,諸多舉世震驚的大事怪事接踵而至。先是年初烏克蘭危機,引發克里米亞公投獨立并加入俄羅斯聯邦,美歐先后啟動多輪對俄制裁,雙方關系驟然緊張并持續升級,大有回歸冷戰的架勢。12月2日,北約28個成員國外長聚會布魯塞爾,決定組建臨時快速反應部隊,防御可能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兩天后,普京則發表年度咨文,指責西方國家企圖用“新鐵幕”圍堵俄羅斯,決心搞垮俄羅斯,但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對俄羅斯取得軍事上的優勢,俄羅斯有足夠的“實力、意志和勇氣”來保護自己。在中東,由基地組織延伸并最終獨立運作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強勢崛起,震驚世界,牽動中東地區戰略格局重組,促使本已從伊拉克撤軍的美國掉頭重返,大舉空襲“伊斯蘭國”,伊朗和土耳其等也不同程度做出反應。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客機MH370在南海上空神秘失聯,包括154名中國公民在內的239人全部遇難,各類猜想不脛而走。馬航MH17在烏克蘭東部上空被擊毀,295人遇難,讓本就緊繃的俄烏、俄與美歐關系火上澆油。紐約石油期貨價格12月8日每桶報收63美元,創五年來最低收盤價,布倫特1月原油期貨價格每桶報收66美元。油價持續走低,既強烈沖擊俄羅斯、委內瑞拉等財政依賴石油的國家,也影響大力開發頁巖氣試圖擺脫對外石油依賴振興國內經濟的美國,使世界經濟前景蒙上陰影。蘇格蘭獨立公投也一度令全球政治神經痙攣。面對如此敏感復雜的國際形勢,特別是大國關系經歷的深度調整,中國冷靜觀察,理性處變,遵循互利互惠精神,果敢推進中俄重大項目合作,先后簽訂兩個能源合作協議、1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及“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實施合作備忘錄。其中,莫斯科-喀山高鐵成功,將為兩國首都間長達7000公里高鐵建設打下牢固基礎。中俄合作超越能源領域,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發展到新高度,使我在大國關系調整進程中掌握了主動,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拓寬了回旋余地,為優化戰略機遇期新階段的中國對外戰略頂層設計、謀劃與布局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二是有硬氣。既更加自覺地堅持和平發展,又更加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特別是在捍衛領土主權、安全和發展等重大和核心利益方面不含糊,不示弱、不退讓。本來,近年美國大力推行亞太戰略再平衡,糾集眾多對我領土領海權益聲索國起事挑釁,中國周邊環境大有黑云壓城之勢。烏克蘭危機特別是克里米亞公投并入俄羅斯后,美歐烏與俄關系急劇惡化,中俄雙邊合作大踏步邁進,美日等由此擔心中國在東亞舉事與俄遙相呼應,便在東海南海問題上對華態度強硬。美國防部長哈格爾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公然點名道姓地污蔑中國“破壞南海穩定”,遭到出席對話會的王冠中副總長嚴厲批評和姚云竹少將尖銳質問。美國防部長在如此國際場合遭遇中方針鋒相對的反駁,中美兩家在全世界面前上演高手正面過招,難免舉世驚愕。與此同時,中國軍機按照國際慣例數次對美巡邏機異常抵近偵察采取果斷驅離措施,也使美深切感受到其亞太戰略再平衡潛藏著巨大戰略風險。美國遭遇烏克蘭危機沖擊后反而在東亞加大對華施壓,表面上來勢洶洶,實則暴露出深深的戰略焦慮。另一方面,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為中國的硬朗外交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畢竟,國家間關系的態勢歸根到底取決于國家間實力對比關系。國家的實力與利益相輔相成,有實力,不作為,難免導致資源閑置性浪費。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中國在維護國家重大與核心利益時能夠而且應當更加自信。2014年中國外交更加硬氣,就是源于對自身實力地位的認識多了分清醒、多了分自信,多了分底氣。但是,中國外交的硬氣和底氣限于維權護利,絕非謀求擴張掠奪的強權與霸氣。“現在給外交部寄鈣片的人越來越少了”,這種形象表述該是“中國外交步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三是有智慧。能夠揚長避短,開拓創新,引領和推動區域合作步入新境界。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優勢和短板。國際政治與外交智慧的精髓就是要知己知彼,把握內外情勢的輕重緩急和目標訴求的主次順序,講究謀劃與布局。2014年的中國外交通過發揮三個優勢,發出了中國聲音,展現了中國智慧,彰顯了中國特色。一是主場優勢。主持召開第四次亞信上海峰會,倡導共同、綜合、合作與可持續的亞洲新安全觀,強調亞洲事務應由亞洲國家主導解決,搭建起沒有美國參加的26個成員國、涵蓋90%亞洲人口的區域安全架構。主持APEC峰會,本著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的思路,首倡追求共同發展、繁榮、進步的亞太夢,主持通過《北京綱領:構建融合、創新、互聯的亞太——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和《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亞太經合組織成立25周年聲明》兩個歷史性文件,啟動APEC自貿區進程和構建互聯互通網絡。二是經濟優勢。包括對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基金分別出資100億和410億美元,金磚國家銀行總部落戶上海;發起成立有21個創始會員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并出資500億美元,該機構落戶北京。盡管美國阻撓,韓國和澳大利亞都表示有興趣參與亞投行。又宣布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利用中國的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三是技術優勢。利用中國成熟的高鐵技術,推動周邊互聯互通網絡建設。包括一度因故擱置的中泰高鐵項目最終獲得泰國軍政府和立法會批準,以及中俄達成共建莫斯科—喀山高鐵協議。通過精準把脈區域各國渴望安全與發展的迫切需求,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中國已然成為新時期區域合作的設計師和領路人。一個日臻成熟的上海合作組織,一個涵蓋90%亞洲人口的亞信機制、一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個絲路基金、一個重新煥發活力的APEC,顯示中國已扎實著手塑造周邊環境,區域合作正步入更加務實、更富成果和更可持續的新時期。
四是有氣派。信奉厚德載物,堅持義利平衡,塑造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一方面,堅持不懈地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傳統周邊外交理念,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方針,以“親、誠、惠、容”理念,盤活周邊關系。既憑借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更加堅定地維護自身重大核心利益,又對某些與我有領土領海權益爭端的國家采取最大限度的克制,維權不欺小,護利不傷鄰。另一方面,全方位、建設性地推進大國合作。理論上,針對近年學術界某些人認為中國在世界上沒有朋友的片面看法和要求放棄不結盟原則的輕率主張,中國不畏浮云遮望眼,果斷擯棄集團對抗、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堅持交友結伴不結盟,構建致力共同發展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彰顯傳統東方大國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情懷。實踐上,積極構建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深化雙方互利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持續推進與諸金磚國家等新興大國的務實合作。對日本安倍內閣拒絕就侵略歷史認罪悔改并公然尋求戰略抗衡的做法,不故息、不遷就、不退讓,并通過簽署中韓自貿協定和兩國貨幣自由兌換,推動日本回歸區域合作的正確軌道。特別是面對美俄、歐俄矛盾全面激化的新形勢,中國外交堅持原則,顧全大局,不挑撥離間,不落井下石,不敲詐勒索。全面務實地發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使中俄關系日趨成熟。致力增進中美互信,發展新型大國關系,期望將其打造成“世界穩定的壓艙石和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奧巴馬出席APEC北京峰會和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達成相互給予最長10年多次往返簽證協議和碳排放協議。奧巴馬在北京坦承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回國后又在商業高層聚會上表示,中國“非常希望和美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影響力印象深刻。跡象表明,經過三番五次的試探、沖撞、較量和彼此調適,中美相互了解有所加深,戰略互信有所增強,美亞太戰略再平衡的沖動與急躁有所收斂,雙邊關系發展趨于穩健。
無論是否源于自覺的系統性謀劃,2014年中國對外關系方方面面的變化客觀上正在開啟新的紀元。中國將憑借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更加堅定有效地維護自身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以東方大國的特有智慧與風范,為21世紀的亞洲和世界歷史發展再次打上鮮明的中國印記。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前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