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次聚焦三農問題,強調“農業必須強、農民必須富、農村必須美”。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本期觀點:三農“強、富、美”的前提是“農民有增收”。 央廣網財經2月2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這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亮眼”的新提法。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2年聚焦三農。 昨天公布的這份名為《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全文約1萬2000字,涉及五大方面內容,分別是: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這五方面內容又被分為32個小點,糧食安全問題仍然首當其沖。而要保障糧食安全,農民收入“穩增長”是必要前提。文件說,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關于農民“收入如何保增長”,一號文件給出明確要求,包括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一號文件也有大篇幅涉及。此外,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發展近年來首次被寫入一號文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如果沒了“農民增收”這個大前提,無論是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目標,還是保障糧食安全、建設農業現代化,都基本無從談起。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就此解讀。 經濟之聲:今年“一號文件”涉及農村問題的各個方面,可以說“大而全”,同時重點非常清晰,強調的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為什么今年一號文件重點強調農業發展轉方式?農村現代化建設主要指的是什么? 李國祥:我國安全農產品供給基本充裕,保供給抑制通貨膨脹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了,但是我國圍繞糧食增產保供給也花費了很大的代價,主要就表現在水資源利用過度、化肥使用過度,生態脆弱的地方開墾成農田,土壤的肥力下降的非常明顯,帶來了食品安全這個突出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及時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根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再搞不可持續的農業了。那么怎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我們不是要退回去,還是要進一步向前推進,靠現代農業,我們的目標實行了轉變,提出要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同時加大農業結構的調整,要依靠科技的進步、改革的驅動和法制的保障,來實行現代化。 這種現代化要求我們更好、更加合理的引進新的生產要素,把傳統農業改造好,不造成資源環境的壓力,同時也把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到更高的水平。 經濟之聲:人們很關心農民“收入如何保持增長”。針對這個問題,今年的一號文件從7個方面做出明確要求,比如,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等。農民增收,已經說了很多年,過去為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中央采取了不少惠農措施,為什么現在還在反復提? 李國祥:國家通過政策來發力,農民收入過去長時間徘徊的局面結束了,就是說快速的增長,我們實行了“十一連快”,這種快速增長重要的因素是政策的因素,這個政策在目前的情況下還不能斷。盡管我們進入新常態以后增長速度沒有過去那么快了,但是我們仍然要加強惠農的力度,農民實際上收入差距現在來說還是比較大,盡管這幾年一直在縮小,但是農民收入的絕對水平還是相對比較低,絕對差額還是在擴大,這樣就影響了我們整個經濟向消費的增長經濟轉型,也影響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所以怎樣把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延續下去,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的縮小,我們一要靠政策,第二找出新的途徑,讓我們的一、二、三產業實行融合,讓農民能夠分享到更多的利益。這次中央一號文件就是說,過去發揮作用的這些政策不能減,當然這次政策我們還是希望進一步改進,在農民增收當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希望探索一個新的途徑。 經濟之聲: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占農民收入大頭的打工收入,增長前景不容樂觀。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勢頭。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農村發展二三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實現? 李國祥:現在的農業我們主要是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擴大規模這樣來提高收入,但是整體上來看,農業增加值所占的比重繼續呈現下降的趨勢。未來要讓從事農業的職業農民能夠增收,解決這個問題,國外一條比較有效的經驗就是走產業化、增加附加值,然后在整個附加值增加當中,讓農民能夠分享到一部分,這樣我們就能夠讓農民增收。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一絲苗頭了,現在農家樂、農產品的加工和發展,現在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了,也到新型農業去旅游,去吃喝玩樂,這個實際上已經顯現出二三產業對農業增收的貢獻。那么為了把一二三產業走的更好,讓農業過去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通過新的方式能夠體現出來,這樣農民增收不僅在農業能夠實現,在二、三產業上,過去非市場化的也能夠通過市場的途徑實現。 |
相關閱讀:
- [ 02-02]新潛力 新途徑 新突破——寫在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之際
- [ 02-02]農墾改革入“一號文件“ 凸顯36萬平方公里土地價值
- [ 02-02]國內|2014第二輪巡視整改:13份清單顯刮骨療毒決心 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 [ 02-02]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進農業現代化
- [ 02-02]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糧食生產穩住了就能穩坐釣魚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