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發展給農業帶來新希望”——湖北種糧大戶眼中的“中央一號文件”
2015-02-09 18:18:1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周艾連 |
分享到:
|
新華網武漢2月9日電(記者黎昌政、俞儉)“每一塊地70畝左右,中間栽水稻或種蓮藕,四周溝槽套養青蛙、龍蝦、烏龜和甲魚,田埂上種植桂花樹、紅豆杉等苗木。到四五月份,你看到的就是‘秧苗青、龍蝦跳、青蛙叫’的稻田公園。” 2月4日,立春,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錢場鎮荊條村盛老漢家庭農場,63歲的盛常斌輕快地爬上山坡,指著正在整理的農田對記者說。 盛老漢農場最近兩年流轉了2100多畝農田,已摸索出一條蓮稻和綜合水產養殖于一體的高效生態農業路子。稻田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以原生態生物鏈方式種養,青蛙吃害蟲,稻是有機稻,鱉是有機鱉,市場供不應求,每畝收入可達2萬元。 “看了中央一號文件,更有信心搞土地流轉了,土地里面有‘黃金’,種植養殖有‘搞頭’,所以加大投入整田。”盛常斌說。 荊條村支書桂運堂說,原來有些農民擔心土地轉出去就不是自己的了而不愿意流轉。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推進合理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和流轉戶都吃了定心丸,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將土地流轉出去。 記者來到荊門市沙洋縣曾集鎮孫店村采訪,利民育秧基地的張雷正在忙著擴建兩個育秧大棚,今年他又流轉了1200畝地。30歲的張雷說,看了中央一號文件,增強了干勁。 據沙洋縣農業經管局負責人介紹,全縣流轉土地42萬畝,已占全縣耕地的四成。近年來,隨著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效益提高,連冬閑田也成了香餑餑,全縣短季流轉的土地有10萬畝。 沿曾集鎮、高陽鎮公路兩邊油菜田里春意盎然。當地農戶冬閑田短季流轉都種上了油菜,村民范中華在鎮區開餐館,家里15畝地流轉給孫潘合作社種油菜,只要來年春季合作社將地翻耕好,他就直接插秧種稻,省事省工。 孫店村村支書程文斌說:“只要有冬閑田,合作社都搶著要。油菜成片種植打造油菜花海,還能發展鄉村旅游。” 鐘祥市東橋鎮常發農機合作社的農機倉庫墻上刷著一行大紅字——“農業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理事長常勝發說,這字是當年生產隊寫的,近年他又加重刷紅了。 “國家政策這么好,我得抓住機會大干幾年。”常勝發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看了幾遍,他說,機械化后農業效益提高,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正在擴展。這幾天正忙著建育秧大棚、烘干機房、倉庫、配肥室、農資批發部,總投資已達300多萬元。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盛老漢農場既生產、加工、銷售有機農產品,還有“捉蝦摸鱉、吃農家飯”的鄉村旅游,效益很好。 盛常斌說:“適度規模經營、產業融合是未來農業發展方向,這樣才能提高農業效益。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的夢想是把周邊幾個村土地全部流轉過來,打造一個5000畝的生態農業公園。” |
相關閱讀:
- [ 02-03]中央一號文件為兩岸農業合作帶來新商機
- [ 02-02]新潛力 新途徑 新突破——寫在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之際
- [ 02-02]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糧食生產穩住了就能穩坐釣魚臺
- [ 02-02]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糧食生產穩住了就能穩坐釣魚臺
- [ 02-01]中央一號文件何以頻頻鎖定“三農”
- [ 01-19]中央一號文件漸近 將引導農民“土地入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