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典·出訪巴基斯坦特刊]習近平:國雖大好戰必亡
2015-04-22 13:45:22?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學習經典】第二十五期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十九)·習近平出訪巴基斯坦特刊 ①以和為貴 ②國雖大,好戰必亡 丨子曰師說 曹雅欣 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題為《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 開辟合作共贏新征程》的重要演講,高度評價中國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誼和全方位合作,強調中巴要不斷充實兩國命運共同體內涵,為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發揮示范作用。 2015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中說道: 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走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即使再強大也永遠不稱霸。 “國雖大,好戰必亡”體現了中國人民“以和為貴”的精神,習大大也多次論及,比如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習近平主席說: 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中國的先人早就知道 “國雖大,好戰必亡”。 (一)中和式文明 上一篇“學習經典”,我們講到,中華文明,從發展方式上來講,呈現為一種“中和式文明”。 中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概念。中,就是恰好適中、恰當其位,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和,就是和睦協調、以和為貴;中和,就是守中致和、就是中正仁和。 儒家經典《中庸》稱:“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倘若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能各在其位,萬物便能健康生長。所以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懂得恰當守中的適度原則,擁有和氣致祥的安和力量,無論是面向自然、還是面對社會、還是安邦治國、還是調和世界,都是守住了 根本大道。 這種追求中正而不求過猛過激的處世標準、這種崇尚和諧而不尚獨強獨霸的精神守則,會讓我們這個秉持著 “以和為貴”的民族,在世界激流的巨變涌動中不去劍走偏鋒地異軍突起,但是,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能厚積薄發而穩步向前。 中正的價值準則,和平的精神理念,是仁義為本,是忠恕為懷。中和式文明的發展之道,從來不是銳意進取的捷徑小道、僥幸贏得一時,而是惠人惠己的康莊大道、穩定立足長遠,這就是,“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達道也”。 |
相關閱讀:
- [ 04-22]習近平會見巴基斯坦總統侯賽因
- [ 04-22]習近平抵達雅加達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
- [ 04-22]國內|習近平抵雅加達 出席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 巴演講用典背后深意
- [ 04-22]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全文)
- [ 04-22]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全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